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35节

  毕竟王景贪财,对他们可是好事。

  万一惹恼了王景,他一气之下改要太尉、卫尉和光禄勋之类掌管兵马调动的职权怎么办?

  要钱总归比要命好。

  “好,吾等答应了。”

  “那就一言为定。”

  王景也不怕两人事后反悔,反正自己手里始终握着一张王牌,什么时候打出去,全凭自己心意。

  一番交锋,袁隗和杨彪出了一身冷汗。

  现在的年轻人实在是不讲武德,动辄拳打白发老翁,袁隗和杨彪差点没被王景一套组合拳给打死。

  “若无其他的事,我们就先回去了。”

  西园的秀丽的风光美景,袁隗和杨彪根本无心欣赏,甚至懒得叱骂王景把先帝行宫占了自己用这种僭越人臣本分的行为。

  毕竟董卓比王景过分多了,连公主和先帝嫔妃都敢睡,夜宿龙床,还杀死了何太后与少帝刘辩,简直无法无天。

  第一次的时候或许满朝文武都会觉得还有点痛,但这种事情做多了,慢慢朝中的王公大臣们也都习惯了。

  两人走后,贾诩这才上前。

  王景见状,便笑着问道:“怎么,文和这是有话想说?”

第98章 你在狗叫什么?

  贾诩也是个狠人,当即建议说道:“主公有鸿鸣刀在手,可谓神威盖世,北军八营与河东新军不日亦将南下,一举可定乾坤,又何必与他们这些旧党之人多费口舌呢?”

  出生于凉州的贾诩,见惯了汉人和羌人之间的杀戮与叛乱,因此虽然饱读诗书,但心中无半点“忠义伦常”之心。

  在他看来,这世上的事,只有做不做得到,没有能不能做,为了更大的利益,道德束缚是可以弃之如敝履的。

  王景举着酒觞,闻着杯中醉人的醇香,目光微微醺然,反问贾诩:“文和是想让我学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废帝自立?”

  贾诩闻言双眼一亮。

  他还以为自己的话已经够胆大包天的了,没想到王景的话比他还要胆大,连“废帝自立”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都敢张口就来,轻松得好像在谈论家里是不是该换一条看门狗一般。

  这个新的主公,胆子很大,真是越来越合自己心意了!

  就这样,两个离经叛道之人,开始聊起了各种大逆不道的话题。

  王景给贾诩也倒上了一杯酒,然后看着他,轻声笑问:“文和,你可曾酿过酒?”

  贾诩接过酒杯,小酌一口之后便回答道:“不曾,但见别人酿过。”

  王景笑着给他解释:“酿酒需要将粮食煮熟,然后搅拌、配料、堆积,加入酒曲,封存之后还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发酵,才能得到一坛醇香醉人的好酒。而这其中,耐心是最重要的,没有耐心的人,酿不出真正的美酒。”

  这一番比喻,贾诩听懂了,拱手赞道:“主公果然深谋远虑,非我能及。”

  王景则是洒然一笑:“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服他了吗?我虽世家出身,可太原王氏能号令得动天下世家吗?如此一来,即便我能够掌控天子,又岂能令天下士人归心?而废立皇帝,对我来说更是坏处比好处大,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三国历史上,曹操和董卓都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一成一败,结果天壤之别。

  所以有些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再拼命也不过是东施效颦,贻笑千古。

  眼下的诸侯联军,发号施令之人可是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连袁隗都不服气,能服王景吗?

  因此杀死袁隗和杨彪,只会彻底激化矛盾,然后让洛阳毁于战火之中。

  眼下绝非与汝南袁氏彻底开战的好时机,所以王景才没去动袁隗和杨彪。

  王景如此坦言,不仅表明了志向,更展现了眼光、气魄和才能,让贾诩心悦诚服。

  乱世将至,君择臣,臣亦择君。

  王景若是无法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像是贾诩这种绝对理智派的谋士,绝对会先把你坑死,然后借机跳槽到更有前途的势力。

  历史上的贾诩,这方面可谓前科累累,坑死了不少蠢货。

  不过如今两人开诚布公的一番交谈,总算是让贾诩见识到了王景的厉害之处,决定要真心投效。

  第二天,廷议如期召开。

  王景在邹氏和貂蝉的服侍下穿好朝服,然后驱车前往南宫,直奔却非殿参加朝会。

  黑中带红的朝服,穿在王景身上,尽显他一身威武不凡的气势,凶猛而霸道。头戴鹖冠,更是与其他头戴进贤冠的文臣区别开来,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祁侯来了!”

  “果然年少有为,锐气逼人!”

  在一群四十岁朝上两鬓斑白的叔叔辈乃至爷爷辈中,年方二十有一的王景,是如此年轻而朝气蓬勃,再加上经过《真阳九炼》功法的改造,身形和气质愈发完美,给人一种英明神武的威仪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王景身居高位,朝堂上有人想要巴结他,自然也有人对他非常不爽。

  “你就是王元旭?”

  司空刘弘上前嘲讽道:“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王景斜着眼睛瞥了他一眼:“哪里的狗东西,竟敢在本将军面前嘤嘤狂吠?”

  “伱!”

  刘弘气得吹胡子瞪眼,他出身宗室,又是老臣,在朝廷中地位超然。灵帝在世的时候,都不敢不给他这个长辈面子。

  结果王景倒好,居然敢骂他是狗!

  比轻视更羞辱人的,就是无视,而刘弘感觉自己被无视了。

  要不是听说王景很能打,刘弘恨不得拿起手里的玉制笏板朝王景的脑门砸下去,砸他个满脸开花:“老夫刘弘!”

  “刘弘?你该不会有个儿子叫刘备吧?”

  王景略有些吃惊,毕竟眼前的这位刘弘,看样貌也就四十岁出头的样子,而刘备都快三十岁了,难不成是十一二岁就娶妻生娃?

  这,有点猛啊。

  刘弘闻得此言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怒视王景:“刘备又是哪个?”

  “他之前在幽州卖过一阵草鞋……”

  “住口!”

  见刘弘似乎要动手,原本站在他身后的几位老臣赶紧跑出来把他拉住:“子高兄切莫冲动,不至于不至于。”

  “放开我,老夫今天就要和他拼了!居然说一个卖草鞋的市井之徒是我儿子,简直欺人太甚。”

  刘弘虽然被拉着,可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恶气。

  只因为群臣中恰好有人认识卢植,所以知道刘备,还把刘备的身份告诉了刘宏。

  恰好这时王允闻讯赶来,在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哭笑不得地找到王景说明情况:“你说的那个刘备,他的父亲确实也叫刘弘,与刘司空只是恰好同名,并非一人。”

  对此王景也只是耸耸肩,不以为然。

  “元旭啊,要不你干脆去和刘司空赔个不是得了,就为了这点小事,得罪一位三公,不值当的。”

  王允还是很替王景着想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王景却笑着拒绝:“父亲,道歉就不必了,眼下即便我肯道歉,刘司空他恐怕也不会接受啊。”

  王允愣了,显然没听明白:“这是为何?”

  王景没有回答,而是卖起了关子:“不急,等下父亲便一清二楚了。”

  廷议的过程相当无聊,一群满口仁义道德的所谓名士,道貌岸然地在这里瓜分着董卓败亡后剩下的政治利益,为此不惜争个面红耳赤,本质上和饿狗抢食没什么区别,还说什么儒门不言利。

  结果呢?

  该争的时候,也没见谁真的高风亮节,就差当场打出狗脑子了。

  在王景看来,眼前的所谓大臣,一个个把圣人教诲挂在嘴边,实则又当又立,锱铢必较,一旦扯下他们身上的遮羞布,恐怕都能打上斯文败类的人渣标签。

  太傅袁隗和司徒杨彪,两人一个是帝师,位列三公之上,一个掌人事,为百官之首,等他们争抢完毕,王景才出列说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帝座上,刘协正襟危坐,看着王景,表情略带讨好:“祁侯有话尽可直言。”

  “董卓死后,司空一职空悬,尚书令王允为人刚正不阿,且德高望重,可以接掌此位。”

  王景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吓得朝会上的文武大臣目瞪口呆。

  一上来就要罢免三公之一?

  这么刺激的吗!

  顿时人人都等着要看好戏,就差搬来板凳坐下吃瓜了。

  可别人可以看戏,刘弘不能啊。

  因为董卓没了之后,讲道理他才是司空!

  王景要抢的,正是他屁股下的位置!

  而此时为了保住菊花,刘弘亦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愤然出列:“度辽将军,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司空一职何时空悬了?我人就站在你面前!”

  王景瞟了他一眼,语气轻慢,目光更是充满了蔑视:“你的职位,不是已经被朝廷给罢免了吗?”

  刘弘当即反驳道:“那是董卓的乱命,岂能做数!”

  “做不做数,是你说了算的吗?”

  王景冷笑,然后环顾四周,当着一众文武大臣的面大声喝问:“正所谓举贤不避亲,今日我要举荐尚书令王允为司空,谁赞成,谁反对?”

  刘弘还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王景此举必定不得人心。

  却不料他等来的不是大家对王景的口诛笔伐,而是太傅袁隗,司徒杨彪等人的一声声赞同。

  “臣赞成。”

  “臣亦赞成。”

  一声声的赞成,彻底击溃了刘弘的自信和从容,让他的一颗心,直接跌入谷底:“怎会如此?怎能如此啊!”

  他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卖了?

  这两天王景让史阿到处抓人,很是得罪了不少权臣勋贵,刘弘的儿子也在其中。所以刘弘才会跳出来找王景的茬,想在朝会上给他难堪,向他施压,最后拉上大家一起逼迫王景放人。

  事情刘弘都私底下安排好了,随时准备向王景发难呢,可眼下局势的发展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现在自己不仅儿子没救回来,还连三公之位都要不保了?

  想想都觉得血亏!

首节 上一节 135/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