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75节

晏殊拱手道。

赵祯说道:“你现在是户部尚书,这件差事就由你去办吧。”

“是。”

晏殊就应了下来。

“至于之后赵骏的安排。”

赵祯扭过头看向赵骏道:“赵骏,你虽然是宗室,但如今的大宗正是赵允让,如果你想入宗室籍,就必须找他。而且我大宋律令,宗室疏属不得入军为将,也不能参加科举,只能领取闲散官职,并无实权。所以朕打算安排你做普通民籍,之后科举入仕如何?”

宋朝的宗室限制其实不像其它王朝那么死,宋初太祖赵匡胤规定宗子不能入仕入将。之后到了宋神宗时期宗室任官制度变更,才算是打开了宗室成员应试授官的大门,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南宋末年赵孟睢�

但至少现在还没有进行制度改革,所以如今的宋朝宗室依旧是属于混吃等死类型,有点像是宋朝的勋贵将门,由于人数不多,基本都是国家养着。

如果赵骏打算摆烂,在大宋享受人生,那让赵祯想办法给他入宗室籍这一条就是不错的选择。

可他心中有抱负,自然不愿意,但总觉得科举这条路有点不对劲,纳闷道:“只能科举吗?就不能给个其它职务?”

吕夷简解释道:“你若想有所作为就只能为官,而要想为官就只能科举入仕,没有其它办法,你总不会想去做武职吧。”

呵呵,武职还不是被你们打压的?

赵骏心里翻了个白眼,虽然对科举入仕有些不满,但想想对方说的还是有点道理,就点点头道:“好吧,就这么安排。”

“嗯。”

赵祯就笑道:“现在已经是七月,八月就要入秋闱,等同叔公帮你入籍之后,就为你去礼部报名,然后送你去贡院参考。”

“这么快吗?”

赵骏挠挠头道:“问题是我没读过四书五经啊,考得上吗?”

“何谓四书啊?”

赵祯一头雾水,五经他知道,不知道四书。

“南宋朱熹弄的,把《礼记》里的《大学》《中庸》单独抽出来,加上《论语》和《孟子》形成了四书,再算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就是四书五经。”

赵骏解释道:“新中国已经没人读这些了,也顶多是语文课学点里面积极向上的句子。我们那个时候对于传统文化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所以除了国学家和大学的古文课以外,没人去学这玩意儿,你让我怎么考?”

“这”

赵祯知道赵骏基础差,没想到国学基础这么差,就只好说道:“无妨,你到时候去考,没考上的话,朕为你特奏名就是了。”

“给我开后门吗?”

赵骏笑了笑,忽然脸色一变,问道:“特奏名?”

“是啊。”

赵祯点点头:“是朕能够特别赐予你进士身份。”

“好家伙,你别忽悠我。”

赵骏面色发黑道:“我记得这特奏名是赐予同进士出身吧。”

“是啊,有什么问题吗?”

赵祯一脸诧异。

然而此时赵骏的脸色已经黢黑黢黑,十分不善。

上大学的时候选修了《文化史》,这里面的文化史不仅包含了茶文化、诗词文化,绘画文化,自然也有科举文化。

老师说过,这特奏名就是宋朝皇帝给那些屡试不第的人一种特别优待,位列进士榜第五甲。

第五甲!

相当于全班五十个人,考试排名倒数前十,而且还是搞关系进的学校,实在是没面子。

这种考进来的人在官场地位往往会很低,极容易受到同僚的排挤和鄙视。

毕竟如果把一甲算清华北大,二甲算985、211,三甲算普通一本,四甲算普通二本的话,那五甲顶多是个带专。

你一个带专凭啥在我们面前有面子。

所以赵骏当时就怒了,竖起了自己的中指,发出了不屈的声音:“特奏名?五甲赐同进士出身?狗都不当!”

第75章 我要当状元!

赐同进士出身,狗都不当?

这话出来,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用古怪的眼神看向赵骏。

好家伙,这年头连特奏名都嫌弃,你要知道每年这几个名额,要是落在外面,可不知道多少人抢吗?

还狗都不当。

汴梁城里的狗要是有人的智慧,知道官家要赐特奏名,怕是全都蜂拥云集,把东华门的城门都得挤破掉。

“骏啊。”

赵祯见他一脸不开心的表情,咳嗽两声,说道:“朕其实一直很想问。”

说着他还比划了一下,也对赵骏竖起了中指,十分诧异道:“这个手势朕见你比了很多次,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是问候的意思。”

赵骏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属于我们后世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人独有的问候文化,一般在表示反对的时候使用。”

“原来如此。”

赵祯就又对赵骏比划了一下中指说道:“那我就反对一下你说的话,赐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并不代表着什么,将来一样出将入相,怎么不行了?”

赵骏就回敬了一个中指道:“别欺负我不懂啊,我学历史的,赐同进士出身官场地位低,升迁慢。清朝曾国藩就因为是同进士出身而相当自卑,同僚用如夫人、同进士嘲讽他他就翻脸。”

“呵呵,这伱就不懂了,在我大宋,特奏名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普通人就算是想要得到也得不到呢,在官场当中虽有些看法,但与普通进士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

赵祯笑着同样继续比划着中指:“而且你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自然就只能通过朝廷赐予和门荫入仕,可你户籍里记载父母双亡,除非给你过籍到某位赵姓大员的名下,否则不能门荫,还是只能科举。”

“我读书多,你骗不到我。还莫大荣誉,莫大耻辱还差不多。我以后还想进入官场朝堂,赐同进士出身什么地位我还不知道?到时候处处受制于人。”

赵骏这次换了双手一起比划:“就是门荫也不行,别以为我不知道,宋朝门荫不能当高官,这里所有人都是进士出身,包括老吕。不就是考试吗?让我考中就行了,我要当状元!”

我要当状元?

众人互相对视,然后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赵骏太乐了。”

“骏小子,你是在跟我等相戏耍乐吗?”

“赵骏啊。”

晏殊笑得眼泪直流道:“我知道你心高气傲,但你知道十年有多少个状元?”

“十个?”

赵骏试探性问。

“我朝一般两年开一次科举,今年八月秋闱,明年二月省试,三月殿试。有时三年才开一次,因而十年之内,状元人数不过四到五人。”

晏殊笑道:“而这名状元一路走来,需要参加近二十万人的解试,再参加四五千余人的省试,最后再参加一百多人的殿试,层层选拔,可谓是二十万人中出一。你不读书经,又怎么能考得到状元?”

“是啊。”

王曾也笑道:“你有所不知,这特奏名虽然只是第五甲,但也能让无数举子为之癫狂。要知道我大宋两年才取士一次,每次取士不过一百余人,即便是特奏名,也是万里挑一。”

虽然赵骏嫌弃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但那是因为他站在后世人的角度,觉得赐同进士出身身份太低了,配不上他。

可要是站在宋朝人的视角,即便是同进士出身,那也是光宗耀祖。

原因在于录取率!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初赵匡胤时期,每年参加乡试的人数高达十多万人,这个数字到仁宗朝已经是二十万,到南宋理宗朝则达到了四十万。

而参加乡试的人多,录取率却低得发指,如北宋徽宗崇宁五年,有十八万人参加乡试,只有2334人通过考试,录取率1.29%。

虽然从举人考到进士的录取率比乡试稍微高一点,几千人里面能进一百多个,但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因此如果按录取率的话,人大的录取率还真不算什么,清华北大都比不上。

但赵骏依旧是一脸嫌弃,说道:“问题是特奏名在官场的地位也实在是太低了点,不是我瞧不起特奏名,而是我既然要干大事,起点是不是应该更高一些?”

“有我们在,难道还怕你起点不高吗?”

吕夷简笑道。

赵骏摇摇头:“我觉得没吕相公想得那么简单,你们给我安排的身份是父母双亡对吧。”

“是啊。”

“我一个无父无母,没有丝毫背景的普通汴梁人,还是多次考试不中,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入仕者,你们说我在官场的地位有多低?”

“额”

众人互相对视,自古以来门荫入仕和赐同进士出身的在官场鄙视链当中就是最底层。

要是有背景还好,没背景的话那简直就是底层中的底层。

在官场上混确实会被人看不起。

赵骏继续说道:“然后再有官家和宰相撑腰?那第二天整个汴梁的谣言是不是得满天飞了?怕是我是官家的私生子这种话都能被传出去你们信不信?”

“这没那么夸张吧。”

赵祯挠挠头。

他还真不知道汴梁人们百姓的茶余饭后闲聊到底有多恐怖。

赵骏笑道:“不管有没有那么夸张,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希望将来进入官场要有一定的地位,不能处处受制于人。那么拿一个比较高的科举名次,就是我的首要目标。”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如今的官场是存在这样的鄙夷,一甲歧视二甲,二甲歧视三甲,三甲歧视四甲,四甲歧视门荫以及五甲。”

王曾沉声道:“但问题是科举之法决不能变,哪怕你说得再多也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入仕!”

赵骏笑道:“不就是考试吗?我们当代学生最不怕的就是考试,当年高考一年有一千多万人,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一样考上了人大。”

“说得轻巧。”

范仲淹忍不住在一旁取笑道:“你会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吗?就算你策论能过,诗词呢?”

“诗词?简单!我抄不就行了?”

首节 上一节 75/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