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第139节

渭阳君恭敬的回应道:“曲阜孔家的孔白,作为孔夫子的第九代传人,名望和境界都仅在亚圣荀夫子之下。”

嬴政默默点了点头。

他对于孔氏之人,以前其实多有排斥。

但现在嬴政的内心,则没有任何偏见。

诸子百家之思想。

没有好坏之分。

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道。

“来人,让荀夫子亲自写出信简,邀孔白入咸阳!”

嬴政诏命一出,此番孔氏一族亲定的【儒者不入秦】,便要被彻底打破了。

……

七日后。

曲阜孔家的祠堂。

孔白一身白衣,须发飘飘,颇有圣贤之风。

他正在静修。

儒家讲究入【静】。

道家讲究入【定】。

其实本质上都是窥探本心。

有人爱好看书,可以做到废寝忘食,就是因为在看书的时候,时间对其来说,转瞬即逝。

有人不爱看书,那么他在面对典籍之时,就会感觉度日如年,一秒钟都是煎熬。

可实际上。

书还是那些书。

时间也还是那些时间。

一切都没有变,唯一变的是人心。

因此。

儒家奉行克己修心,戒骄戒躁,好让自己能够在更多的时间,沉浸入【静】的状态中,提高专注力去看书、去学习、去感悟至理。

道家的入【定】又称:【寂止】!

往往说的是人在打坐之时,沟通了周围的天地自然与环境。

比如。

一个入道者在山涧入【定】。

风声恍若天籁。

溪流声便如地籁。

其人可以更加敏锐的去感受周围自然环境所有的细微变化。

越是入微。

便越是妙不可言。

直至进入一种【守虚】之境。

便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入道】了。

是以:其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逍遥天地间!

综上。

道家的入定守虚,显然对境界的要求更高。

儒家的入静,只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拴住自己的心猿意马,提高自己的专注力,便初步可以算得上入【静】了。

毫无疑问。

儒家的一些道理,确实要更加经世致用一些。

此刻。

“…々` …”

孔白于列祖列宗的牌位前静修。

他的目的很简单!

他想要沟通本家的圣祖孔夫子!

当然。

这个沟通肯定不是传梦啥的。

孔白在修习儒学的时候,也是分为好几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通读大量典籍,死记硬背。

第二阶段是有了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懂了许多片面的道理,并对静和专注力有了了解。

第三阶段对儒学的各种道理全部熟记于心,也懂得了春秋圣贤先祖的思想精髓,且能够正式的长时间入静了。

第四阶段就是博士淳于越的境界,身负儒学传承,对于一些圣贤至理的理解不断加深,同时在【静】的境界方面也有了新的明悟。

譬如。

淳于越处于入【静】状态下,去参悟一部颜氏之儒的古之典籍。

就相当于淳于越开始试着走进颜回、颜无繇和颜幸等大儒的内心,去理解先贤开创至理的起源本质。

甚至若是再痴迷一些。

淳于越可以做到隔着时间与空间,与先贤进行对话、交流,直至成为灵魂知己。

事实上……

这就是一种内心的映射与暗示。

正所谓仙魔一念间。

淳于越便是典型的被永久困在了自我桎梏之中。

所以淳于越非常确信且痴迷【封邦建国】才是正道!

到了第五阶段……

便如亚圣荀夫子那般,勉强开创出了圣王之道,也算是走出了自己的路。

孔白同样也是处于第五阶段。

区别在于。

孔白是淳于越的更进一步,他在入【静】状态下沟通的是本家的先祖圣贤:孔夫子!

因此。

孔白常年待在祠堂之中,只为与先祖孔夫子对话、交流。

以求能够继往圣之绝学。

甚至铸就传说中:【王道大同】的理想社会。

忽然。

“家主!皇帝陛下宣召您进驻咸阳,同时还有荀况的邀约竹简。”

孔氏族人躬身汇报。

祠堂内。

“……”

孔白闻言瞬间眉头紧锁,他的内心莫名涌出了一股极其明显的抗拒情绪。

那是对于秦国的憎恶!

没办法。

在自命正宗的曲阜孔氏看来,秦国始终都是西北蛮夷,周王室的养马奴仆!

尽管始皇已经公开宣示过了嬴秦之起源。

但像曲阜孔氏之人,尤其是老一辈孔氏门徒的想法观念,几乎不可能被动摇。

“嬴政究竟想要干什么?”

孔白皱眉沉声道:“他焚书坑儒还嫌不够,现在又先后宣召荀况与老夫入咸阳……他莫不是想要掘我儒脉根基,欲毁九州之文脉!?”

孔白的口气很大,动则都是代表九州文脉!

不过……

单从身份上而言,他确实有这个资本。

无论再怎么说,他都是孔夫子的嫡系血脉传承。

“家主的意思,是要回绝天子的宣召嘛?”

孔氏族人觉得有些不妥,这毕竟是天子之诏。

若强行抗命……

绝非明智之策。

“家主,不如您还是装病吧!我们也好跟秦使有个说词……”

“老夫最讨厌的就是装病!”

孔白十分接地气的无语了一下。

他如今只想跟先祖圣贤入【静】交流。

其余任何事情,他都觉得浪费时间与精力。

首节 上一节 139/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七进七出入敌营,看呆曹操

下一篇: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