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祸害了黄月英

三国:开局祸害了黄月英 第67节

  刘琦知道之后,前去拜访了樊绣,当他看到樊绣的一刹那,刘琦的精神都有点恍惚,主要是樊绣太美了。

  他想起当初赵范对他说过的话——我的嫂子,伯绪可纳之。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当初赵范提出那种要求主要还是为了樊绣的安全考虑,如今赵俊没有从贼造反,樊绣自然不需要刘琦庇护。

  刘琦看到不堪其扰的樊绣,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出话要纳樊绣,这样一来赵氏族人虽然不服气,却再也不敢纠缠樊绣。

  刘琦命人给樊绣下聘书,可是聘书的署名却是赵范。

  然后,就有了之前的那一幕。

第112章 平定零陵

  赵范得遂平生夙愿,对刘琦感激涕零。

  刘琦也是为好兄弟感到高兴,当初绣园喝酒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当初的绣园四酒友——

  霍峻镇守南阳,蒯祺护回南郡奔丧未归——只有刘琦能当面祝贺赵范。

  是也,赵范心情大爽,推杯换盏,来者不拒,乐极生悲,洞房花烛夜醉卧于廊前大厅之中。

  ……

  赵范的到来,桂阳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赵范对刘琦很感激,连带着赵氏家族也对刘琦颇有好感——

  因为刘琦没有纳樊绣,虽然他曾经阻止赵氏其他族人染指樊绣,但是他却做主让赵范娶了樊绣。

  赵俊的遗产因此也被赵范继承,赵氏族人当中虽然有极个别的心里不悦,但是总体还是心向刘琦的,不管怎么说,肉还是烂在了锅子里。

  逐渐恢复了稳定的刘琦,决定趁着还未春耕时节,决定发动对零陵的攻击。

  如今零陵郡被韩嵩、刘先占据着——当初武陵之战他们逃往沅水上游,爬过南山,然后回到了零陵——

  此时的韩嵩、刘先已经如惊弓之鸟,再无当初起兵行兵谏的意气风发。

  他们虽然心向汉室,但是所作所为未尝没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面,如今刘琦摧枯拉朽的攻下武陵、长沙、桂阳,他们心里早已充满了悔恨,如果没有造反,他们还是受人敬仰的一郡之首。

  韩嵩、刘先等主将心有怯意,士卒也无心恋战,于是韩嵩和刘先经过商议,派人向刘琦请降。

  对于他们都投降,刘琦欣然允诺,可是经过张则的诈降之后,刘琦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君子不立危墙」的道理——

  曾经刘表、蒯良、黄射都向刘琦说过此话,刘琦一直以穿越人士的主角自居,内心从未重视过,如今吃一堑长一智——他要求韩嵩和刘先亲自来投降。

  可是韩嵩和刘先二人却充满了疑虑,当初张羡之所以投降之后还受刘琦重用,那是因为寒疫的原因。

  当初起兵的五大酋首——张羡投降;桓阶、张则已死;

  剩下的韩嵩、刘先不得不慎重考虑,因为根据王璨的宣传,荆南平叛「只诛首恶,从者不究」。

  韩嵩和刘先的疑虑,断送了他们最后一丝生机,得不到答复的刘琦尽启三路大军讨伐零陵。

  刘琦亲自领军从桂阳出发,沿临武、舂陵一线向零陵挺进。

  同时刘磐从长沙出发,沿湘乡、昭阳向零陵进发。

  文聘从武陵出发,主要负责彻底扫荡沅水上游的韩嵩、刘先残部,同时要阻断韩嵩、刘先的西逃之路。

  三路大军同时出发,韩嵩与刘先绝无幸礼,不仅韩嵩与刘先心里明白,他们麾下的各级将校都局势都心知肚明。

  所以对零陵的进攻,都格外顺畅,各县叛军、世家、豪强都望风而降。

  刘琦从桂阳出发时,不过三千士卒,等到了零陵城下之时,已变成了五千有余。

  刘磐也率军赶到零陵城下,与刘琦成功会师。

  韩嵩麾下将领刘度眼见大势已去,偷开城门引刘琦大军入零陵。

  刘琦兵不血刃的拿下零陵,韩嵩与刘先又一次在邢道荣的护送之下,狼狈西逃——

  零陵的西侧是巍峨的南岭,南岭北侧是武陵郡地界,南侧则是交州郁林郡。

  如今交州张津遭到治下士氏家族的反对,自顾不暇,肯定不敢接受韩嵩和刘先,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一直向西,投靠盘踞于崇山峻岭间的五溪蛮族。

  刘琦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命文聘从武陵出发,扫荡叛军残余势力的同时,也是对五溪蛮族的威慑,让他们不敢收留韩嵩与刘先。

  刘琦继续向西追击韩嵩与刘先,他留下李严守零陵,同时负责疏通灵渠——

  灵渠是秦始皇所建,连通湘水与漓江,水军可从长江经湘水、灵渠然后直接进入交州腹地,到达南海。

  刘琦虽然将交州之事,交付给徐庶的特种作战营,但他还是从销售的角度做了考虑,永远不可能只准备一个A方案,还会匹配一个「逼」方案。

  刘琦亲自向西追击,遭到了众人的劝阻,他们建议刘琦不用亲自追击韩嵩与刘先,只需派一名偏将前往即可。

  刘琦却表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刘琦霸气的回复,瞬间让众人闭了嘴。

  其实众人担心刘琦,主要还是为了刘琦的安全考虑,虽然刘琦一方已经优势尽显,可是战场之上刀枪无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过这种极小的概率,显然是很难发生的。

  刘琦向西进军之路,主要还是同各种崇山峻岭大交通,叛军一旦接战,不是溃散就是跪地请降,轻松无比。

  向西追击之路,与其说是进军,倒不如说是几千人游山玩水各贴切。

  众将士好不惬意,大军登上巍峨南山,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绿波起伏不断、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人迹罕至。

  荆州将士被南山秀美壮丽的景象所陶醉,纷纷欢呼雀跃。

  众将大多未见过这种草原美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手段叹为观止。

  胡车儿等人更是放马奔驰,尽显欢畅。

  胡车儿朗声说道:“将军,此处树木不生,草长水美,正是牧马放牛的好地方啊。”

  刘琦点点头,他记得在后世,湘省西南部就有一个鼎鼎大名的牧场,应该就是在这南山山巅之间。

  “等西凉人的家眷到了武陵之后,就安置在这里。”

  蒯良生前,曾提到了好几个安置西凉家眷的安置点,其中就有南山山麓,只不过当初南山还在叛军势力控制之下,蒯良未能亲赴这里考察,但是他查过资料之后,也将南山山麓列入了必选的范围。

  胡车儿的提议,刘琦的首肯,在场众人无不点头支持,若能在此建一个大牧场放马牧牛,那么荆州将打破荆州不产战马的困境,同时当初刘琦提出的「双边马镫」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当然众人都不是愚笨之辈,自然知道这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这也是希望不是,北方曹操到虎豹骑就像一把利剑悬在荆州头顶,若荆州战马充裕,「双边马镫」能够全面退行,那又还有何惧?

  想到此,众人心头那是一阵火热,面对南山山顶洞猎猎寒风,众人却如沐春风一般。

第113章 周不疑的推测

  傍晚时分,心情大好的刘琦,命令大军在南山山顶安营扎寨,就地安歇。

  第二日,旭日东升,刘琦等人踏着朝露而起,率领大军继续前行。

  越过南山,继续西行,直至沅水之畔,与文聘胜利会师。

  在文聘营中,刘琦见到了憔悴不堪的刘先。

  刘琦大喜,对文聘大加赞许,说道:“文将军抓获刘先,乃是大功一件,可喜可贺。”

  文聘却羞红了脸。

  刘琦忙问原因,经过文聘的解释,刘琦才明白事情的真相。

  原来刘先不是文聘抓到的,可是主动前往文聘大营投降的。

  韩嵩与刘先从零陵突围之后,一路向西狂奔,沿路投降、掉队、自行散去的士卒不知凡几。

  初时,韩嵩与刘先还能勉强维持住军队,最后只剩下数百人跟着他们,而溃散的士卒大多遁入山林之间成为了山匪乱兵。

  刘琦在后一路追赶,与他交战的大多就是这些失去了组织的散兵游勇,所以他一路行来才能如此轻松随意。

  韩嵩与刘先翻过南山之后,两人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刘先下外甥周不疑的劝说之下,决定投降。

  周不疑虽然年幼,但是颇有异才,刘先并不因为他年幼,就轻视了他。

  刘先之所以对投降有疑虑,就是担心步桓阶后尘,在周不疑说出一番话之后,刘先的疑虑尽去,决定向文聘投降。

  可是韩嵩却不愿意投降,因为周不疑必定年幼,涉及到自己的身家性命,韩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打算径直往西,穿过蛮族盘踞的十万大山,进入益州,依附刘璋。

  刘先和韩嵩意见相左,互相说服不了对方,闹得面红耳赤,遂决定分道扬镳。

  不过好在两人都是名士,君子绝交不加恶言,两人只是和平分开,韩嵩带着邢道荣西去,刘先则带着周不疑往文聘大营投降。

  不过刘先与周不疑运气不好,在投降之前,遇到了出来狩猎的蛮族人。

  蛮族人见刘先与周不疑等人,萎靡不振,士气全无,贪图他们的兵器甲胄,于是利用山间地势,对刘先与周不疑等人展开围猎。

  刘先与周不疑在护卫队拼死保护之下,终于到达了文聘的大营,刘先麾下的护卫也只剩下了区区数人。

  刘先的投降,文聘不敢擅作主张,他将刘先等人先收押起来,等刘琦前来之后再行处置。

  刘琦与文聘会师之时,刘先也不过早到文聘大营半天,所以刘琦看到刘先之时,刘先依旧萎靡不振。

  听到文聘的解释,刘琦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对于刘先势穷来投,刘琦心里并没有特别期待,他让人将刘先和周不疑提上来,朗声喝问:“刘先,你可知罪?”

  刘先既然已经决定投降,早已放下了士人的骄傲与矜持,面对刘琦的怒喝,刘先赶紧低头认错,连声求饶。

  刘琦怒道:“你起兵造反,致使荆南动乱达半年之久,你还想活命?简直就是笑话。”

  刘先吓了一跳,连忙辩解,他起兵造反只不过是狩猎桓阶与张羡的挑拨,如今桓阶已死,张羡都能免死,他为何不能?

  刘琦也不跟他玩虚的,直言他必须死,他不死蒯良父子在天之灵死不瞑目。

  刘先听后,脸色灰白,一种求生无望的念头闪过,在他旁边的周不疑却说道:“将军,蒯均未必就死了。”

  刘琦一愣,他在后世也听说过周不疑的大名,忙问他原因,他也想听听周不疑时不时有不一样的见解,当初刘琦曾下令寻找蒯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是无论如何都没找到,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周不疑解释道:“我叔父说,当初将军攻进武陵城,叔父只能仓皇出逃,并没有时间去大牢带走蒯均;而将军的人也没有见到蒯均,那么蒯均必是被人带走了。”

  刘琦点点头,这个道理他当然知道,示意周不疑继续。

  只听周不疑继续说道:“武陵地广人稀,境内蛮族横行,叔父治理武陵时,将很多蛮族之人抓了关进大牢里,将军攻破武陵之后,在大牢里可看到蛮族之人?”

  刘琦摇了摇头,恍然大悟,问道:“五溪蛮族?”

  周不疑点点头,奶声奶气的声音肯定地说道:“若我所料不错,武陵大乱之时,蛮族趁机逃出大牢,顺手把蒯均劫走了。”

  看着小大人般的周不疑,他心里没来由地对他的解释充满了信心,同时他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为了那位逝去的蒯良老人,他不忍心这样的人绝后啊。

首节 上一节 67/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我被长孙皇后看上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