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89节

  “大将军,属下所为并非为了复国。”

  沈兵不由奇道:

  “你若不为复国又是为何?”

  也难怪沈兵奇怪。

  剺离开蒲类前往中原就是为了搬救兵,心心念念想的也是回蒲类驱逐匈奴收复失地,就在刚才……剺号召蒲类军阻挡匈奴大军时喊的口号还是复国。

  可真到沈兵要为剺复国时,剺却反对!

  剺很认真的朝沈兵拱手道:

  “大将军,蒲类不求复国,只求能追随大将军成为大秦子民。”

  “请大将军准许!”

  沈兵一愣,然后就明白剺的意思了。

  剺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此时再谈复国根本没意义。

  比如那楼兰……

  它是有国呢还是没国?

  说它有国吧,楼兰实际已在沈兵的掌握之中。

  说它没国吧,楼兰又是存在的,而且还有个楼兰王。

  蒲类要是复国的话,其结果也不会比楼兰好多少。

  也许,因为蒲类对大秦的忠心以及为大秦立下的汗马功劳,再加上沈兵与剺的私人感情,蒲类会有更多的自主权。

  问题在于……

  更多的自主权有时反而不是好事。

  因为这就意味着蒲类不受大秦控制,将来有可能会是大秦的敌人。

  有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剺以前不懂这些,但跟着沈兵一路东征西讨看多了中原各国的吞并以及明争暗斗之后,当然明白越是受重用、军功越大有时反而越危险这个道理。

  更何况,蒲类复国又能如何?

  在秦军将要控制整个西域的趋势下保持蒲类这不过上万百姓的小国?

  而且还与匈奴交界?

  秦军甚至不需要自己动手,只需要不为蒲类提供保护……蒲类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蒲类最光明的前途应是凭其英勇、忠心及功劳成为秦军的一份子。

  这才是大势所趋,也是明智的选择。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我大秦一向乐于接纳各国军民,蒲类若是有心并入大秦,我沈兵可以做主为你等并入秦籍!”

  沈兵这倒不是在空口说白话。

  秦律就有这样的规定,若它国军民来投的话就会分给多少多少田,以及宅地还有赏赐。

  当然,这条律法是在还未统一时制定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六国军民来投,只不过统一之后还未来得及更改。

  此时蒲类国也是它国,当然也适用于秦律,沈兵说这话也是合理合法。

  不仅合理合法,沈兵认为这还是个很好的开始:

  蒲类身为西域三十六国的一员,甘心归顺大秦,那其它国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

  甚至沈兵还认为应该将蒲类树为榜样并加以重用。

第四百三十一章 生存空间

  此战秦军死伤一千余人,大多是蒲类军。

  杀敌三千,俘敌五百……这些俘虏的匈奴大多是从马上摔下来受伤无法逃走的。

  不过他们很快就被计入杀敌数中。

  不是沈兵心狠手辣,事实上经过楼兰一战后,沈兵已经意识到要对匈奴宽大一些了。

  但一来此时的秦军实在不适合留俘虏,二来这些俘虏大多是伤员……

  伤员就麻烦了。

  沈兵当然不愿意将不多的疗伤带给俘虏用,同时随军医生也尽是些只会跳大神的巫医,起不了作用就只能让俘虏等死。

  于是……

  还是下场仗再留俘虏吧。

  伤亡比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还是秦军达到了战略目的:夺取交河绿洲将匈奴赶到姑师。

  然后秦军就在交河停留了几天。

  这几天秦军什么事都没做,就是在交河构筑工事。

  交河一带的树木几乎全都被秦军给砍倒了,在交河建起一座城寨。

  然后在城寨方圆几里到处挖陷马坑……陷马坑成本极低,只要肯花力气、花时间就成。

  几天下来,交河一带就成为不适合骑兵进攻的绿洲。

  此时位于姑师的熏狁却与革庾出现分歧。

  革庾自交河败退回到姑师后,他就向熏狁报告道:

  “右贤王,属下以为秦军此次并非为姑师而来。”

  熏狁奇道:

  “何以见得?”

  革庾回答:

  “秦军似乎只携带五门火器,而将大多火器留在楼兰!”

  匈奴不知道火炮叫什么,只将其称为火器。

  见熏狁不以为然,革庾接着说道:

  “据闻秦军以二十门火器数时辰才将楼兰城墙摧毁。”

  “若是五门火器……便是攻上一天都无法摧毁姑师城墙。”

  “何况姑师城墙较之楼兰更厚实,我等还可维修……”

  “秦军若要攻城岂非自讨没趣?”

  熏狁回答:

  “如若不是为了姑师,万夫长以为秦军又有何目的?”

  这话就把革庾给问住了,他的确不知道秦军在打什么主意。

  其实革庾这话算是说对了,但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从战术上来秦军的确不打算攻姑师。

  说不对,则是因为从战略上来说其目标还是姑师。

  革庾虽是智勇兼备察觉到有些不对,但又怎会分得清这些。

  接着熏狁就说道:

  “秦军取交河,不过是为进攻姑师做准备而已。”

  “此着虽在我等意料之外,但稍作整顿便会来攻。”

  “我等只需静待秦军前来便可。”

  革庾有些担忧的说道:

  “可是右贤王,姑师可容不下这许多兵马。”

  熏狁回答:

  “无妨,我等可将冗余的一部份战马先驱赶至草原,便可缓解一时之急。”

  革庾只得应了声,然后就退下了。

  熏狁的做法或许是对的,将冗余的战马赶回草原可以减少水草的消耗,比如原本每人三匹马,现在留每人一匹马。

  然而,长期呆在草原无忧无虑放牧的匈奴又哪里知道绿洲植被的脆弱,那些水草遭到毁灭性消耗后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恢复,哪里会是减少一部份战马可以解决的。

  其结果是什么就不用说了,熏狁在姑师左等右等却怎么也等不到秦军。

  突然有一天就收到情报,说是萨尔失守。

  这时熏狁才意识到情况似乎就像革庾说的,秦军的目标并非姑师而在姑师周围的绿洲。

  秦军是在交河站稳脚跟后进攻萨尔的。

  交河有城寨,周围布好了陷马坑,以三千人守交河便可保不失。

  之后沈兵就带着五千余人进攻萨尔。

  萨尔距交河一百余里。

  这回沈兵吸取了上回的教训采用更谨慎的进攻方式……以行军速度计算好时间,在天亮之后才赶到萨尔并布好阵形朝萨尔逼近。

  若说以往,匈奴以骑射见长更适合白天作战而不适合夜战。

  但是现在,秦军拥有更多的远程装备更适合白天作战。

  反倒是秦军因为兵力不足更怕被匈奴一阵乱冲变成混战……匈奴总兵力有九万之数,便是两人、三人甚至四、五人拼掉秦军一人都足以让秦军落败。

  而不想混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白天能见度好时把仗打明白。

  沈兵没费多少功夫就拿下了萨尔。

  驻萨尔的五千匈奴骑兵只在秦军打出几发炮弹之后就撤走了。

首节 上一节 389/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