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56节

  假以时日,等北部平原的川区种出粮食收成的时候,那就更不是问题了。

  训练科目沈兵主要是交给往利清负责。

  首先是必须要学会秦军的口令、旗语和信号,以及根据这些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布阵。

  这些“野人”在翻山越岭或许不是问题,但从来不知规矩的他们学习这些却像是要了他们的命。

  其中尤其是看旗号布阵,那是乱作一团到处跑。

  但这些不学又不行,指不准哪天这些“野人”就要与秦军协同作战,到时听不懂秦军的号令又如何能指挥!

  沈兵的办法是先让一什的秦军去领着,就像教官一样,每人带几十人,在往利清的翻译下训练,练多了自然就会。

  装备当然要更新。

  用箭还是用弩沈兵与往利清讨论过。

  最后还是决定以箭为主,原因是山区作战还是箭更适用,而且这也是党项人的长项。

  另外就是标枪……这个将秦军所用的长枪裁短背在身上即可。

  至于弩,那就是少量身手娇健、身强力壮的人装备。

  之所以一定要装备弩,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当作武器之外,还有助于攀爬,尤其是以弩发射的索箭……

  往利清看到索箭的第一眼就爱不释手,她试了几回就感叹道:

  “有了此物,高山峻岭全都不在话下了!”

  沈兵也是这么想的,以他们的攀岩本领再加上索箭、绳梯等装备,那还不是如虎添翼?

  在这些的基础上再为其配上一把从匈奴人那缴获的弯刀……游牧民族习惯用弯刀,主要是因为弯刀利于砍劈且占用空间相对较小。

  当然还有一个优点是它是单刃的,且刀背较厚。

  单刃就意味着制作省时省力。

  刀背厚就意味着制作要求低……青铜易折,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很难制成剑的长度而不折,刀就简单多了。

  最后再为往利清等人配上马匹,一支优秀的山地部队就成形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 月氏王

  今晚有事只有一章。

  ————————

  就在北地按部就班的发展时,有关秦军的消息就不断的传到冒顿单于那。

  匈奴虽说已被秦军逐出中原,但冒顿单于却对河套之耻念念不忘。

  这日他收到一张羊皮卷,展开一看便大感不妙。

  正坐在火堆旁啃着羊腿的稽粥见状好奇的问了声:

  “单于,可是秦军来攻了?”

  冒顿随手将羊皮卷递给了稽粥。

  稽粥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的书写着几行中原字体,稽粥辩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了其大意……

  古时匈奴没有文字,其贵族及情报传输大多使用中原赵国文字,这也是冒顿单于能读懂中原兵书的原因之一。

  稽粥看完后就说道:

  “秦军不过是连通河西经商而已,单于何故如此担忧?”

  冒顿单于“哼”了一声说道:

  “秦军此举何止是连通河西经商。”

  “我等与月氏为敌,秦军却经营河西并设点贯通了前往月氏之路……”

  “此外还有西戎各国,若他们与秦军结盟,便可由西、南两面夹攻我军!且还是西戎骑兵……”

  稽粥闻言不由大惊,说道:

  “若是如此,漠南岂不是没有我等立足之地?”

  冒顿单于说:

  “所以,我等绝不能让秦军得逞。”

  接着冒顿单于就下令道:

  “传令右贤王,着他即刻陈兵西戎并往月氏派出使者!”

  部下应声便去下达命令。

  右贤王自从撤出五原之后便一直带领十万大军坐镇西部。

  这一方面是为了给月氏压力使其不至乘火打劫反攻河西,另一方面则是匈奴兵马不能太过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大批的牛羊马无处放牧,同时也不利于劫掠。

  收到冒顿单于的命令后,熏狁马上命令部队往月氏方向推进五十里,再派出使者与月氏议和。

  这其实就是萝卜加大棒,给予压力同时示好,若不答应议和那么大军随即就展开进攻。

  冒顿这一手已是玩得炉火纯青了,他对付西域三十六国就是用这战术……这其实就是中原的“合纵连横”。

  冒顿知道如果让西域三十六国联合起来跟匈奴作战,匈奴只怕也讨不了好。

  所以同一时期内总是与其中几国议和集中兵力猛攻一国。

  这战术很有效,以至于到老上单于时匈奴已基本控制了西域。

  当然,此时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还没有如此强大。

  但匈奴之前在河西以万余兵力大败月氏,此时右贤王又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这威势便不言而喻。

  所以匈奴使者去见月氏王也是牛逼哄哄的,他那样子根本就不是议和,而是去兴师问罪的。

  “单于听说大王最近正与秦国使者商议如何进攻匈奴,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月氏王赶忙否认:

  “使者说笑了,我月氏与秦国交战多年,又哪会与其结盟?”

  这话是半真半假。

  前半部是真的,月氏之前与秦国交界,两者不可避免的会有磨擦,于是秦军与月氏也可以说是宿敌。

  后半部则是假的,李岩一到肃州稳定下来就依令派出使者与月氏议和,并共商灭匈大计。

  (注:此时月氏还未西迁至蓝氏城,所处位置在沙州亦即敦煌一带)

  只不过月氏王还在犹豫是否要答应。

  月氏王犹豫的原因,是他知道秦国与匈奴都是其惹不起的大国,答应了这国就必定得罪那国,答应了那国又会惹恼了这国。

  因此月氏王才对秦使含糊其词打算敷衍过去。

  使者只“哼”了一声,说道:

  “大王可要想清楚。”

  “虽说秦国军力强盛,但毕竟此地距中原路途遥远且补给困难。”

  “该如何选择……我想大王心里明白!”

  月氏王一听觉得这话没错。

  月氏可是一路从河西撤过来的,知道这段路有多远,也知道这一路都没有补给……之前月氏有补给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一路只需要赶着牛羊出来就可以了。

  但如果换成种田吃粮食的秦军,大军要长途跋涉到这沙州来,要带多少粮草才行?

  所以秦军到了这才只有三万余人。

  所以秦军才要到处以丝绸换粮、换羊、换牛。

  据说秦军还在肃州修筑水利准备屯田……

  一想到秦军屯田,月氏王就皱起了眉头。

  月氏之前与秦军之所以交恶便是因为屯田。

  确切的说不是因为屯田,而是因为月氏是奴隶制而秦军是半奴隶半封建制,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奴隶、农民的地位并给予其立功获赏成为人上人的希望。

  于是月氏的奴隶甚至百姓不可避免的会偷跑至秦国过种田的生活。

  月氏王曾一度为如何阻止这一状况而烦恼,是以早就有西迁避免与秦交界的想法。

  但之前这想法并不现实。

  因为月氏退一步秦国就进一步,两国始终还是交界。

  是以当匈奴南侵时,月氏还道这是福不是祸,因为从此秦国与月氏中间就隔着个匈奴了。

  谁想匈奴这么快就被秦军击退,秦军又这么快再次成为月氏的邻国……月氏王心里那个苦啊!

  想来想去,月氏王认为只有听从匈奴的意见。

  尽管他知道匈奴也不过是迫于眼前形势才肯议和,但现在形势却是明摆着的:

  秦军三万余,且大多是步兵。

  而匈奴却有十万骑兵……

  于是月氏王就不再迟疑了,对匈奴使者说道:

  “使者所言甚是。”

  “请使者转告单于,本王自是愿与单于结盟。”

  不想匈奴使者并不愿就此罢休,他说:

  “只是如此?”

  “空口无凭,单于又如何能相信大王所言非虚?”

  月氏王脸色霎时就变得十分难看:

  “使者之意,可是要以王子为质?”

  也难怪月氏王会这么说,这是结盟的正常程序。

首节 上一节 356/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