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战国赵为王

战国赵为王 第277节


就在赵国群臣们还在思考着密信里到底是什么内容的时候,第一个看完密信,同时也是思考时间最长的赵胜已经站了起来,捧芴出列。

此刻的赵胜脸色极其的严肃,说话的语气也无比的认真:“大王,楼昌之罪,罪无可赦,臣请大王诛之!”

在赵胜之后,司寇赵豹同样也不甘落后,第二个就跟了上来:“臣附议!”

然后是虞信和李伯同时出列:“臣附议!”

赵国群臣一看这个情况,立刻就明白了。

能够让在场的这些大佬们一个个如此的痛心疾首,巴不得马上搞死楼昌的神情来看,这一次楼昌所犯的事情,那肯定是大条了。

大条到谁也救不了的那种!

既然大佬们都纷纷发话了,形势也已经无比明朗了,那么眼下的赵国群臣们要是再不懂跟上的话,那么这官场也算是白混了。

因此在下一刻,一名又一名的赵国大臣纷纷出列。

“臣亦附议!”

“楼昌罪大恶极,请大王诛之!”

“臣亦请大王诛楼昌!”

龙台正殿之中一时间群情激奋,个个对楼昌喊打喊杀,好像和楼昌都有着血海深仇一般。

看着这一幕,赵丹的心总算是彻底的放下来了。

楼昌的背叛是事实,必须要清洗掉楼昌也是事实,但是眼下的赵国真正的重点在于争霸,如果因为要清洗楼昌和楼氏一族而让赵国发生内讧或者实力下降而影响了争霸,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从如今的情况来看,楼昌及其楼氏叛国集团,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所搞出来的这股歪风邪气显然还没有波及到赵国的大多数大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等到赵国大臣们基本上都发言完毕了,赵丹才不急不忙的抬起手做了一个下压的姿势。

整座龙台大殿之中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赵丹缓缓开口。

“经监察卫查明,楼氏一族上下近年来多有背叛赵国之举,并非楼昌、楼盛、楼兵等人,而是楼氏所有核心人物皆有参与!”

“如此家族,竟为赵国公族分支,简直是令赵氏蒙羞,更令赵国蒙羞!”

赵丹的语调渐渐的提高,声音之中也开始带上了杀气。

“如此之人,如此之家族,寡人要来有何用!”

赵丹的声音犹如洪钟大吕,在大殿之中来回激荡,目光缓缓的在大殿之中游移,让在场的赵国群臣纷纷低下了头,根本不敢和赵丹的目光对视。

赵丹的目光最终落到了楼昌的身上。

“来人,传寡人之命,楼昌背叛赵国罪证确凿,当五马分尸!”

此言一出,楼昌如遭雷击,彻底的瘫软下去,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楼盛及楼,氏诸人助纣为虐,着司寇于监察卫所属即刻调查,凡牵连其中者,尽皆腰斩弃市!余者悉贬为奴!”

赵丹又将目光放在了刚才跳出来为楼昌说话的几名此刻已经完全瑟瑟发抖的赵国大臣身上,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

“凡楼昌一党者,亦悉数收监,严加审讯,决不可轻饶!”

又有几名羽林军上前,将这几名楼昌一党的大臣统统给绑上了。

赵丹杀气腾腾的瞪着面前一片犹如鸵鸟般低头的赵国臣子,一字一顿的说道:“这天下,已经不再是那秦国为所欲为的天下了!如果再被寡人发现类似情形,寡人必夷其三族!尔等都听明白了?”

早已经噤若寒蝉的赵国众臣子们不敢怠慢,纷纷弯腰行礼,语气之中充满了恭敬和畏惧。

“喏!”

第二百三十四章 楚国战争会议(第三更)

公元前259年的秋天,连续几件大事在中原大地爆发,吸引了众多人们关注的目光。

首先,北方高原之上的游牧民族匈奴突然倾全族之兵而南下,在赵国的北方五郡之中和如今天下霸主之一赵国展开了一场战争。

在这场大战之中,赵国遭到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双方在雁门、云中两地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由于战事仍然并没有结束,此时此刻华夏大地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断言说战争的胜利必定会落入哪一方的手中。

就在赵国和匈奴之间的鏖战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又一件来自赵国的大事传遍整个华夏大地。

赵国公族中的其中一个分支楼氏家族因为叛国而遭到了大清洗,仅仅几天时间,这个曾经长时间活跃在赵国政坛上的家族就彻底消失了。

还没等人从赵国接二连三发生的大事之中回过神来,赵国的老对手秦国也同样搞出了大动静。

秦王稷以王龁为将,率二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出武关而南下,誓师伐楚!

就在几乎就在秦王稷发兵的同一时刻,齐国也开始一反常态大规模的调集兵马,看上去显然已经不再甘心充当华夏旁观者的角色,而是要在这场争霸大戏的舞台上,重新争取回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下子,楚国人开始着急了。

秦国的举动不用说了,齐国突然毫无征兆的在没有通知楚国的情况下在两国边境调集兵马,傻子也知道这绝对是齐国人要动手的先兆。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秦齐联合攻势,楚王元很快就召开了一次大朝议。

在会上,楚王元神色极其严肃的看向自己的左膀右臂,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赵王丹那边可有说法?”

虽然楚国已经夺回了东南两郡,但是毕竟时日尚短,指望一下子就因此而恢复全盛状态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很难是秦齐两国的对手,那么朝赵国求援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277/1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国重坦

下一篇:三国之大秦复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