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战国赵为王

战国赵为王 第204节


但即便如此,白起仍然在和赵军的正面交锋上占得上风。

如果不是魏无忌这么一支骑兵从背后杀出来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白起。

事实上在白起看来,魏无忌这支奇兵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效果,最大的黑锅当然应该是扣在那位当今秦国相邦范睢的身上。

要知道在这之前从咸阳方面传来的密报之中,秦王稷和范睢可是一直在信誓旦旦的朝着白起保证,十万由晋鄙率领的魏军马上就将成为秦军的助力,渡河进攻邯郸。

如果真的如同密信之中所描绘的那样的话,那么这场长平之战早就结束了,甚至邯郸现在很可能都已经被攻破,赵国都已经亡国了。

但非常可惜的是,剧本根本就没有按照秦王稷和范睢在密信中所说的那样去走。

而且不仅仅是魏军,就连韩军的突然背叛也是完全不在白起的预料之中。

虽然说司马梗和白起这些年来已经不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但是白起对于司马梗的能力还是非常清楚的。

否则的话白起也不会让司马梗去镇守野王城这么一座对于长平前线的秦军来说至关重要的后勤基地。

以司马梗的能力,如果不是五万韩军的突然背叛,那司马梗和魏无忌之间至少也应该是一个五五开的局面。

但凡魏国和韩国这两国有任何一个没有背叛,秦军的处境都不会被动到现在这个地步。

而魏军和韩军的背叛或者忠诚,那都不是白起这么一个前线统帅所能够决定的。

很显然,这是外交方面的事情。

既然是外交方面的事情,那么负责外交的范睢不背锅,难道还要秦王稷来背锅不成?

如果说白起知道在野王城之战前,司马梗还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范睢催促出兵的密信,那么此时此刻白起可能连生吞了范睢的心都有。

长平之战这样秦赵双方几乎都已经是倾国之力去打的大战,那就不是白起这么一个前线统帅所能够决定一切的,而是两国决策层在军事、外交、后勤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对拼。

这就是为何一直以来都说长平之战是综合国力之战的原因。

很显然,范睢所主导的外交部分,在这一仗中拖了后腿。

外交,在后世常被称为“国家软实力”,它虽然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同样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范睢所主导的外交上的失败,让韩国和魏国站到了赵国一边,最终才导致了如今长平战场上秦军的被动。

如果不是说白起在军事方面压倒了廉颇的话,那么现在的长平基本已经完全没法打了。

但不管怎么说,就算范睢搞出了这个烂摊子,白起也必须要帮范睢擦屁股收拾残局。

长平打输了,范睢顶多就是失去一些秦王稷的信任,并不算多么的伤筋动骨。

可白起的不败神话一旦破灭,那么等着白起的就是死路一条了。

白起不能输。

也不会输。

虽然说魏无忌所引领的这一波反扑的确让白起有些措手不及,但现在白起已经完全调整过来了。

是时候掀开秦军反击的大幕,将局势再一次扳回秦国这边来了。

如今白起将这些心腹将军们秘密召集于此,就是这个原因。

白起环视了心腹们一圈之后,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显然对于这些属下们的精神面貌非常满意。

白起将目光收了回来,缓缓开口。

“诸将,今长平势急,想必汝等皆已知之。由此,大王不得已往清河与那赵王丹商讨议和之事。此秦国之耻,更是吾等之耻!吾今日召尔等,便是要洗刷此耻!”

大帐之中一片安静,在白起严厉的话语之下,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将身体尽量挺直了一些。

白起将目光看向了自己面前的桌案。

在桌案之上是一副地图,这副描绘着长平战场乃至整个上党郡地形的地图在过去的日子里被白起看过了无数遍,上面的所有一切都早就被白起记得烂熟于心。

白起伸出了手,缓缓的落在了地图上的某个地方。

“诸将,吾大秦铁军的雪耻之路,便由此而始!”

第一百七十一章 基本来说,这样打的话魏无忌必败无疑(第一更)

众将在听到白起的这句之后,不由自主的纷纷把目光顺着白起手指落到了白起面前的这幅地图之上。

白起的手指所指的地方,正是地图上的南上党盆地。

和北上党盆地相比,这一处南上党盆地的地势就要显得险要许多了。

不仅如此,这一处南上党盆地的面积比起北上党盆地来说同样也要小了许多,而且在盆地之中还有诸多山脉隆起,并不象北上党盆地一般是一片宽阔而平坦的平原。

有山就意味着有峡谷,而有峡谷就意味着能够在峡谷的两边隐藏伏兵。

白起的手指缓缓的拿了起来,现在地图上的一个十分显眼的红点处点了一点,说道:“此处为星轺驿,今日当已失守。”

白起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的脸色非常的平静。

可白起的脸色虽然平静,其他帐中诸将的脸色却就无法淡定了。

不少人纷纷悄悄的把目光投到了站在诸将最前方的副将王陵的身上。

王陵是白起派到星轺驿防线去防守魏韩联军,不让魏无忌得以继续北上的。

但此刻星轺驿防线刚刚被突破,王陵却出现在了数十里之外的光狼城大营之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

只是无论白起或者王陵都没有露出任何奇怪的表情。
首节 上一节 204/1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国重坦

下一篇:三国之大秦复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