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969节

这可不是简单地交接大印就可以了,江山社稷的禅让虽然有先例,但是大多是亡国之君的无奈禅让,真正的父子血脉传位的禅让并不多。

每一个程序该如何操办,都是需要考古论今,不能出一点差池的。

而且,禅让大典在哪里举办,哪些人出席,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器具,包括大摆宴席在哪里举办,都需要安排的妥妥当当。

然后还要昭告天下,行人司派人天下宣传,各方各面都要考虑周全。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更改年号。

年号虽然明年才改,但是从朱瞻基登基,一切都要变了。

这一日,大朝会散了以后,当日的报纸就开始紧急加刊,将这个消息传播天下。

应天府的百姓占据了地利,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朱棣又没死,老百姓们不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庆祝。如果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有嫌弃朱棣的嫌疑。

但是,依旧有许多老百姓拖家带口,自发地来到承天门,向着皇宫磕头。

一开始,人还不多,但是后面人越来越多,还形成了一道风景。

这里面,还有一位年轻的风尘仆仆的女人,面向皇宫磕了头之后,她才向身后的一个壮汉吩咐道:“宾大哥,去鸿胪寺递折子吧。”

“三姐,你一个女人,殿下会接见你吗?不如……直接去五军都督府办事吧……”

被称作三姐的女人就是三年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在极西落脚的唐赛儿。

他们第一年去了五千青壮,只剩下了四千,在那个冬季,还差点被斯拉夫人给围剿了。但是后来陈诚的到来缓和了那里的危机,让他们安定了下来。

第二年,大批的家眷远赴万里,在入冬之前抵达了唐林城。那个时候,大明已经消灭了帖木儿国,其他各族都人心惶惶,根本不敢再针对他们。

他们不吝金钱,与撒马尔罕总督郑亨拉上了关系,有了河中驻军的协助,又休养生息了一年,本应势力大增。

但是,如今却因为高羊儿和郝云中的势力分裂,让他们如今还不如以前。

人前人数虽然少,却都是青壮,人心也齐。

现在稳定了,高羊儿和郝云中也就都开始自立门户。

唐赛儿他们的势力如今青壮不足三千,老弱妇孺却有八千多。而河中军胃口太大,他们如今辛辛苦苦,大半都落入了他们的口袋。

唐赛儿想着当初朱瞻基的承诺,借着回来运送一批火枪的机会,想再问一问太孙殿下,当初的承诺还有效吗?

他当初可是承诺过,即便朝廷派兵过去,也只会要他们三成收获,加上三成税,他们自己还能落下四成。

当初还以为这个份额高,但是现在知道错了。他们这么多人,现在连两成都落不到,只能勉强度日,也就是面子上看的光堂了一些。

而在皇宫内,朱瞻基的面前坐着的就是已经去了西域三年多的陈诚,他在圆满完成了朱瞻基交给他的任务之后,回来复命了。

(原本这几天想要加更,可是接到通知,要出差两天。这几天只能尽量保证一天一更了。)

第一四五章 安排

生于大明建国之前的陈诚今年也已经五十六岁,他是二十七年贡士,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但是因为常年出使各地,他的身体比一般人要强壮的多,今年五十六岁的他,看起来比许多四十多岁的人还要强壮。

在西北的三年,郑亨在明,他在暗,郑亨在上,他在下。但是他立下的功劳却一点也不逊色于郑亨,甚至在串联,拉拢各方面,他的贡献还要大于郑亨。

出使之前,他替朱瞻基管着下马桥农庄,几年的时间,将大明皇家医院办的有声有色,各大研究院都能正常运行发展。

即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次出使西域各国,拉拢各族归附大明,更是苦劳与功劳兼备。

所以他这次回来,朱瞻基是要重用他了。

位置朱瞻基也替他想好了,那就是通政司通政使。

通政司,是明代才开始设立的衙门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俗称“银台”。

这个部门有点像情报局和信访办的综合体,不过因为大明有锦衣卫,有都察院管辖的提刑按察司,有刑部的各大清吏司。朱瞻基又建立了內监的咨情司,所以这个衙门,权力并没有那么大。

不过,通政使的级别还是挺高的,是正三品,是明朝的大九卿之一。

陈诚原本是正五品的工部郎中,出使西域的时候,被朱瞻基挂名了正四品应天府丞。在西北苦了三年,擢升为三品的通政使并不算跃迁。

听到朱瞻基的安排,陈诚立即拜倒叩谢,但是朱瞻基从他的席位表情,还是看出了他的情绪有些失落。

陈诚是个闲不住,喜欢干事的人,通政使则是清贵之职。虽然级别上去了,但是等于被高高挂起,闲置了。

朱瞻基笑道:“如今朝廷各部职能混乱,待九月孤登基之后,将会逐渐对朝廷各部职能进行整合。今后,通政司将会从刑部与都察院,将世情监督渠道掌管起来,形成朝廷的三大情报机构之一。所以爱卿可不要用以往的眼光来看通政司。”

陈诚有些疑惑地看了朱瞻基一眼,他很清楚,锦衣卫是皇家监督百官的情报机构,咨情司则是太孙操办起来,主要负责监察民生。

锦衣卫因此跟都察院是谁也不服谁,因为两者的职能一致,经常斗的不可开交。

咨情司则很少往里面插,他们更多的像一个寄生在內监商业系统上面的情报网,偏重了解民生民情。

外朝这边,名义上是通政司负责情报,掌控申述渠道,但是,通政司的手里没有权。

刑部查案有自己的清吏司,都察院也有监督百官的大权,还跟刑部监交叉管着各地的提刑按察司,在这样的时候,有谁会在乎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的通政司呢?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在孤的计划里,通政司将会在以后的朝廷里,占据一个主要位置。除了大明境内的各种情报,通政司还将在世界各地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也就是说,通政司以后将主要偏向大明境外。”

这一下,陈诚听明白了,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夷人无廉耻,上进之心,只有利诱才能让他们听话,如果想要建立这样一个完善的渠道,需要一大笔金银。”

朱瞻基笑道:“金银不是问题,哪怕每年要花五十万,一百万,孤也不会短了你的经费,只要你能将这件事操办起来。”
首节 上一节 969/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