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826节

那么现在,城墙的确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装饰。

大臣们面对朱瞻基这强有力的事实说服,经过了半个月的斟酌,在七月十五这一日,通过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略。

今后的城市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气候,营造不同的建筑风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人口的城市。下水道,净水池,沼气池的建设,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除此之外,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栽植,也有相应的标准。

朱瞻基不奢望每一个城市都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但是绝对不愿意因为城市发展,牺牲了环境。

大明不需要追赶谁,也没有被追赶的压力,所以,只需要有条不紊地发展,就足够了。

这一份建设方略不涉及旧城改造,更不涉及城墙的去留,只是为今后的大明建设,提供一个标准。

而真正的城市改造方略,要等到应天府进行改造以后,积累了经验,才会制定相应的标准。

当时间进入八月的时候,工部和內监首先在清凉门外,前往夹江工业区的道路两边,开始建设两个普通百姓的小区。

这两个小区,是工部和內监为在夹江工业区干活的普通百姓建造的,入住的标准是在应天府内城有房,并且在工坊里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限。

专利司的大楼建设,其他人还只是看热闹,但是这两个小区的建设,却是真的让整个应天府的百姓沸腾了起来。

新房子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五层单元楼,但是不同的是,没有苏式建筑的呆板,反倒更像是新世纪新加坡的森林大厦,只是材料上不能比。

根据大明的人口结构,每一套房子几乎都是三室一厅版本,然后都有一个大阳台,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玻璃窗子。

然后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理问题。

因为房子建的结构有些傻大笨,阳台上不要说栽花种草,就是种树都没有关系。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

第九十三章 幼军(加更完成)

应天府的城市建设,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进行这样的改造,似乎劳民伤财。

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皇权时代,朱瞻基对整个应天府的改造,相当于对大明改造的缩影。

通过这种改造,不仅能够增强官员对他的信心,更能将官员的利益跟自己绑在一起。

一个人活着,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应天府的改造就是这样一种改变,让所有大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朱瞻基的统治产生依赖性,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满,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更没有人会去盲从。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给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将应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规模,让朱棣好好看看,选择他监国没有错。

在后世,关于人生的价值,有许多说法。朱瞻基比较认同的就是从生存,安全感,被认同,爱与被爱,理想这五个阶段划分。

他是大明皇太孙,直接跨越了生存阶段。

至于安全感,他这些年的运作,从锻炼身体,到笼络武将,控制经济,研究科技,这个阶段目前也已经达到圆满。

至于爱与被爱,经历了三生三世,他变的格外自私,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认同感和理想。

这种被认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认同,比如朱棣,比如张氏,更是一种社会认同感。

他改建应天府,同样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关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艰难。

那就是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能够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来,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

哪怕是他现在的父亲,被誉为一代“贤主”的朱高炽,因为阻碍在前面,也被他给挪在了一边。

时间进入了八月,天气渐渐转凉,这一段时间,应天府的老百姓们,终于将话题从新式房子上面,转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监或者工部的工厂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这也不是没有代价,想住进这样的房子,必须要把在内城的住房跟朝廷做个交换。

所以,没有这样的条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内城稍微人少一点,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才有可能住进连茅房都在屋内的新房。

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

比如砖瓦行业,比如煤炭业,因为要让人们在家里做饭,柴火灶当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炉。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环境。

在后世,整个华夏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道路两边,成片树林只能在偏远地带才有。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没有被砍伐的树林,开发出来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许多。
首节 上一节 826/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