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94节

现在几个女人都是轮流一天来伺候他身边的事,遇到来了月事,就不能近了朱瞻基的身。

身为太孙,朱瞻基的一些生活技能几乎已经退化完了。现在他洗漱打扮,穿衣梳头,全都有人伺候,如果他想要自己做,那才是坏了规矩。

坐在铜镜前面,朱瞻基的眼睛从镜子里看着孙林说道:“孙少监,昨日陈诚送来的研究院行止范例,孤已经做了批注,你重新抄录一遍,着人送往研究院陈诚。孤今日先去夹江,返程会往解师家贺寿,若有急事,可着人寻我。”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波澜不惊的孙林,他是以阿谀奉承,迎合上意成为朱瞻基的近臣。

但是因为太近了,朱瞻基对他可从来都不怎么客气。

而对有真才实学的孙林,朱瞻基虽然不想对他这么亲近,却也一直礼遇有加。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成不了孙林,还是老老实实干好现在这份事儿吧!

孙林应了一声说道:“殿下,陈郎中上次奏请将幼军训练营,以及羽林卫都迁移出去,此事该如何回复?”

“不理他。羽林卫,幼军营,工匠都是孤重视的,即便同在下马桥,又能影响他们多少。我看,这件事就是有些人见不得粗人,孤儿与自己同住,故意试探孤。”

幼军营和迁移到下马桥的羽林卫占据了真个农庄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更靠近孝陵,位置更佳。

这还不算什么,朱瞻基将羽林卫的宿舍区也安排到了农庄的南部,与文臣住所混居,这才是那些工部的文臣心里不舒服的。

他们自认雅人,文人,但是一出门,邻居竟然是个粗通文墨的武人。这也让许多被调到研究院的文臣根本不想搬到新居住,不想与武人为邻。

朱瞻基才不惯他们,农庄现在修了统一的下水道,水泥路,干净整洁。农庄里还兴建了数处大型公园,一处商市,移栽了许多大树,环境比城内要好的多。

你不来住,有的是人抢着来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而一些错过了机会的官员们就更有意见了,认为朱瞻基一点也不尊重他们这些文人。本来说好给他们的住所,为何又成为那些工匠,军伍的了!

而他们住在城内,每天要到城外的下马桥来坐堂,光是在路上,就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朱瞻基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文官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员。搞研究靠的是那些工匠们,要不是时机不成熟,他连这些文官都不想要,让工匠们自我管理。

所以,想要到他这里摆架子,那是不识时务。

孙林又问:“那陛下让殿下准备的街区改造方略,殿下何时能给个大致方略,内臣也好着人帮殿下拾遗补缺。王太监已经让人问了几次了……”

朱瞻基有些头疼了,说道:“此事孤还需细致考量,中秋节之前,孤尽量先拿出一个框架吧。”

这也是下马桥农庄惹的祸。

下马桥农庄的建设,是在有些太引人瞩目了。

因为朱瞻基是完全按照后世的小区来打造了农庄住宿区,并且这个时候没有高层,全部是一家家的平房别墅。

别的不说了,光是一个下水道,化粪池,就解决了这个时代人们还要倒马桶的习惯。

城里的二品大员们还要忍受马桶的不方便,你这些没有品秩的工匠,小小的军士都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如何了得?

求一下订阅,月票,谢谢大家,晚上还有第三更

感谢灯火见人家的打赏,也谢谢所有订阅的书友们,谢谢大家

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进(摇摇摇头盟主加更4)

在第一批住户入住了下马桥农庄之后,领先其他民居几个世纪的新式住房,就彻底曝光了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应天府最近一段时间,街坊邻居一见面,往往谈的话题最多的就是这个下马桥农庄。

“下马桥啊,把茅房建在院子里,那还不臭不可闻啊!”

“你知道啥,那里的茅房都有一截瓷管,用水一冲,粪便就流到地下去了。那下水的管道建的很深,然后隔一段都有一个化粪池,据说工部的大人们还在沤粪的时候,能造出点燃的气,还能用气来做饭啊!”

就连朱棣听到了这个消息,还专门跑到下马桥去看了看,钻进了一个茅房,试验了一番。

然后,然后,朱瞻基的麻烦就来了。

连皇帝都没有这样的享受,皇宫都还是倒马桶,一帮泥腿子都能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怎么得了?

可是,想要在皇宫建下水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宫城的位置本来就很低,这里原本是一个湖,填土为基,建的皇宫。

且不说这地下的排水往哪里排,光是动土都是一件艰难的工程。

下马桥农庄是一片农田,新建设的住户之间隔的比较远,下水道实行的也是露天埋线。

你皇宫建这么深,甚至能藏人的下水道试试看!

而且瓷管烧制不易,成本昂贵,所以只有每家每户排水的那一点用瓷管,其他地方都还是采用的排水沟。

至于沼气的利用,因为没有管道,想要大范围利用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现在只不过是在坑口试验了一回,还炸了一帮大人一身粪便。

但是这件事没有一个人死亡,只是被炸的有些懵逼了。一帮人不顾浑身臭气,都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大粪池冒出来的气烧起来,还能爆炸。

为此,工部派来的一帮化学工匠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想要研究清楚原因。

这帮工匠们大多是一些道士和染工,因为这个时代,也只有道士和染工们,整天研究的才是一些化学配方。

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研究化学比研究物理更难。

因为物理好歹还能摸的着,看得见,知道是什么原理。

但是化学,只能依靠一帮具有试验精神的人,整天用各种配料添加在一起,看看能起什么反应。没有引导的话,想要做出成绩,主要是依靠运气了。

像古代的各种染料,包括石墨,火药,中药,都是在各种试验中一一确定下来的。
首节 上一节 194/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