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 第158节
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将这几百斤的“战略储备”,全部加工成了安全美味的熟食。
他没有选择立刻将它们全部剥壳。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果要把它们全部剥出来,可能要花掉大半天的时间,而且贝壳本身,就是最好的保鲜盒。
他等待着那些烤熟的贻贝慢慢冷却,直到不再烫手。然后,他将这最后一批带着壳的熟贻贝,重新装回了香蒲框里。
他将装满熟贻贝的框子,搬到庇护所外积雪最厚的地方,将它们深深地埋了进去。厚厚的积雪,是天然的、最完美的冰箱。
“搞定。”
“从明天开始,我每天只需要挖出一些,扔进锅里简单一热,就能吃到美味的烤贻贝了。”
“这将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稳定的蛋白质来源。”
第十五天清晨,林予安醒来得很晚,将近九点。
这是他进入荒野以来,第一次允许自己睡到自然醒。
昨夜,在温暖干燥的庇护所里,听着壁炉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和外面风雪的呼啸,十分助眠让他睡的很安稳。
(ps:图主要感受氛围)
他缓缓坐起身,与身体的疲惫不同,他的精神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安宁。
食物储备问题暂时解决,一个坚固的住所也已基本成型,压在他心头最重的两块石头,终于被搬开了。
他走出庇护所,刺眼的阳光让他忍不住眯起了眼睛,一夜之间,世界又换了新装。
昨夜的雪更大,将他之前踩出的所有足迹都已覆盖,大地一片纯白,只有少数几棵针叶树还顽强地显露着自己的墨绿色。
空气冰冷得如同刀子,吸入肺中,带着一丝尖锐的刺痛感。
“一个完美的晴天,但温度至少在零下十度以下。”他搓了搓手,哈出一团浓重的白气。
“在开始今天的工作之前,我还是要去进行例行巡视,虽然我不指望能有什么收获,但这是情报收集,我必须了解,在这样的大雪过后,是否能有新的痕迹。”
这一次,他的心态与之前截然不同,不再是抱着获取食物的希望,而是像一个侦察兵,纯粹为了收集情报。
他首先走向了那片针叶林,厚厚的积雪每走一步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他来到昨天新布置的第一个陷阱前,仔细地观察着。
陷阱完好无损,那个经过伪装的白色套索,依然静静地悬挂在灌木丛的通道下。
让他惊讶的是,在陷阱前方不远处,有一串新的兔子脚印。
这串脚印一路延伸到陷阱前大约一米的地方,然后突然停止,接着,是几下原地踏步的、略显杂乱的印记,最后,它以一个近乎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向着另一个方向逃走了。
“它发现了。”林予安蹲下身,仔细地研究着雪地上的故事。
“看这里,它在这里停了下来,犹豫了。它可能不是看到了套索,而是闻到了我昨天在这里留下的气味。”
“大雪过后的兔子,警惕性达到了顶峰,它们对任何不属于这片森林的、新鲜的人类气味,都极其敏感。”
他检查了剩下的三个陷阱,情况都大同小异。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雪:“结论很清晰,单纯依靠被动陷阱,在目前这个阶段,难度成倍的增加,只能寄希望于幸运。”
回到庇护所,站在那个空荡荡的门口。
寒风正从这个洞口灌入,与壁炉散发的热气流交汇,形成了一股小小的旋风。
“今天,我们要完成这个堡垒的最后一块拼图了,为它,装上一扇门。”
然后,林予安开始对着镜头,详细地讲解他的造门计划。
————
(北京时间7:04早上好,又是周一上班的一天,记得吃早饭。)
(也是月底了,请投我1张【月票】非正文内容不收费)
第171章 手搓泵压钻(多图,值得一看)
“这扇门,必须满足三个核心要求,它的密封性要足够好,能最大限度地隔绝冷空气。”
“必须要足够坚固,它必须能抵御拉布拉多海岸的暴风,甚至要能承受住一头好奇的黑熊的试探。”
“在没有现代金属合页和钉子的情况下,它的转动结构必须简单、可靠、且耐用。”
“我将采用一种我称之为‘横销式合页’的设计。”
“它的所有承重,都依赖于几根结实的木销和卡槽,完全不需要复杂的转轴,制作起来也更省力。”
“但要实现这个设计,我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对精密的钻孔工作。所以,在制作门之前,必须先升级我的工具箱。”
“我打算做一个更省力的东西——泵压式手摇钻。”
他对着镜头解释道:“它的结构比弓钻更复杂,需要制作钻杆、横杆、配重轮和手柄。”
“一旦制成,我只需要用单手进行上下按压,就能获得比弓钻更稳定、更高速的旋转。这能极大地节省我的体力和时间。”
林予安再次转身走进了那片被白雪覆盖的寂静森林。
他今天的第一个任务,是为自己打造这件堪称原始“机械”的关键工具。
他首先需要一根笔直坚硬、干透的木料,作为整个装置的核心——钻杆。
经过寻找他在一棵早已倒伏、树皮半脱落的枯死桦树上,用手锯截取了一段最笔直的枝节部分。
然后,他回到庇护所,开始了精细的削制工作。
他将那段粗糙的原木用双腿夹住,先用短柄斧大刀阔斧地砍掉多余的部分,将其大致修成一个方柱形。
然后,他换上那把锋利的大马士革猎刀,开始进行精修。
将方柱的四个棱角一点点地削掉,他不断地将木杆放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滚动,用眼睛贴近了观察,寻找任何不平整的地方,然后用刀刃轻轻地刮削。
最终,一根长约半米、直径约四厘米、笔直光滑的圆柱形木杆,出现在了他的手中。
随后,他用刀尖,在木杆的上半部分,先一圈一圈地划出了一道浅浅的,间距均匀的螺旋形印记。
这是草稿,一旦刻错,整根钻杆就可能报废,他反复检查了螺旋的角度和间距,确认无误后,才开始正式的雕刻。
他用刀尖,沿着那道浅痕,一点点地向下深入。
木屑从刀尖下卷曲着脱落,那道螺旋形的凹槽,在他的手中缓缓地浮现出来。
这个过程,他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最终刻出了一条深邃的,足以引导绳索运动的完美螺旋槽。
最后,他将木杆的下端,削出了一个更粗更钝的钻头形状,并拿到壁炉的火炭里,小心地反复烘烤,使其表面炭化变硬,以增加切削能力。
顶端则削得又细又圆滑,以减少摩擦,这样一根完美的钻杆,就完成了!
接着,是制作可以上下滑动的横杆,也就是“泵”的手柄。
他找来一块厚实的长方形硬木板,需要在它的正中心,开一个比钻杆略粗的光滑孔洞。
这一次,林予安不得不动用原始的“燃炭钻孔法”。
他将木板立在地上,用刀尖在正中心,刻下了一个深深的十字作为定位。
然后,他走到壁炉前,用两根削尖的木棍当作筷子,从火炭中夹起一块烧得通红的,核桃大小的木炭。
他快步返回,将这块滚烫的木炭,精准地放在了那个十字定位点上。
然后,俯下身,嘴巴凑近,对着那块木炭的底部持续地吹气。
“呼——呼——”
随着新鲜氧气的注入,那块木炭的温度骤然升高,从暗红色变成了耀眼的橘红色!
它就像一个微型的熔炉,开始向下烧灼,炭化下方的木材,一股浓烈的焦糊味在空气中弥漫。
当木炭的温度稍稍降低,他就用刀尖将其拨开,然后将孔洞里那些已经被烧得酥脆的炭化物刮掉。
烧灼、吹气、清理……他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循环。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操作,一个光滑黝黑的孔洞,出现在了木板的正中心。
然后,他开始制作增加旋转惯性的配重轮。
他在钻杆的下半部分,先用刀刻出了一圈浅浅的卡槽。
然后,他从另一块更粗的桦木段上,锯下了一个厚约十厘米的,如同铁饼般的圆木块,他又用“燃炭法”在这个圆木块的中心烧出了一个孔。
他将这个沉重的圆木块,用力地套入钻杆下半部分,直到卡槽的位置。
然后,他削了几个细小的硬木楔子,涂上松脂,从四周,“叮叮当当”地敲入圆木块和钻杆之间的缝隙里,将其死死地锁住,再也不会有丝毫晃动。
这个配重轮,就像一个陀螺的底盘,是让钻杆能够持续旋转、自动复位的关键。
最后,他将坚韧的缆绳一端,在钻杆顶端的凹槽里系紧,另一端则穿过横杆两端的小孔并系好。
一套充满了机械美感的、原始的泵压式手摇钻,便完成了。
有了这件新式武器,他立刻开始了艰难的备料工作。
他再次进入森林,拖回了几根足够结实、笔直的云杉枯木。
他先开始制作门框,庇护所的门口,是由不规则的石头和原木构成的。
他必须让门框与这个不规则的洞口完美契合。
他将两根粗壮的立柱原木靠在门口,然后用短柄斧和猎刀一点点地削砍打磨。
这是一个考验耐心和空间想象力的工作,他不断地将木头搬到门口比对,然后再拿下来继续加工。
当两根立柱和一根顶梁,都与门口的轮廓严丝合缝后,他需要将这三者组合成一个坚固的“U”形门框。
他采用简单的卯榫结构,他用手锯在“立柱”和“顶梁”的接触点,分别锯出浅浅的凹槽,让它们可以互相搭接。
一个极其坚固的“U”形门框,就形成了。
现在,是为合页制作基座的关键一步,他将那根将要安装合页的门框立柱,牢牢地固定在地上。
“这个合页系统,不需要转轴,所以门框本身是固定的,我们要在它上面,制作出能‘卡’住合页的结构。”
他拿起了手锯和短柄斧。
他在这根立柱的侧面,仔细地测量并标记出上下两个位置。
然后,他用手锯,在这两个位置分别锯出了两条相距约十厘米、深约五厘米的平行锯缝。
接着,他换上短柄斧,用斧刃当作凿子,将两条锯缝之间的木料一点点地凿掉。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一个完美的方形凹槽,就出现在了立柱的侧面。
上一篇:穿入港综:从十八岁开始逆袭人生
下一篇:东京:开局养成邻居丰满太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