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186节

年纪最大的四十五岁,第二年轻的二十九岁,而张浩南,今年十九,不满二十……

227.第223章 不简单的座谈会

“哟,张老板蛮早啊。”

“李先生,新年好啊。”

“哈哈哈哈,都好都好,跟你立在一起,是感觉有点年轻了。”

被张浩南喊“李先生”的人,是个小五金厂老板,跟倪虎也是认识的,因为倪虎小学读书时,就是“李先生”教的。

是个村小老师,但很有水平。

所以张浩南不喊他李老板或者李总,有这么个原因在。

沙城本地喊老师便是先生,有着一定的尊重意味在其中。

原护港小学的教书匠李茂才,几年前觉得这么一直种田穷下去也不是办法,就带着几个上过工地的农民,办起了一个小作坊。

主要是做剪刀,就是影视剧中那种老式剪刀。

刚开始剪刀的手柄还是半手工在卡钳上掰弯定型,一天也做不了几把,但多年以前,农村还是有这个需求的。

李茂才带着人骑着二八大杠,把剪刀寄存在每个村的小卖部或者村部,有人买了,钱先押在寄卖的地方,然后一个月收一次账。小卖部或者村部,能一把剪刀赚个三毛五分钱。

后来稍微有了点本钱,就开始做手扶拖拉机的小配件,比如刹车把手,硕大的车钥匙……

弄了车床后,还能车一些螺栓。

这些杂七杂八的凑在一起,倒也是让护港村的人赚了点小钱,跟周围几个村比起来,不说发了多大的财吧,至少三上三下的楼房是盖了起来。

早些年盖房子要不了多少钱,乡下多是一起帮忙,凑个万把块,用空心墙也能修个楼房,到张浩南前几年盖房子,就价钱猛涨。

几年埋头苦干,李茂才弄了个“合兴五金厂”出来,有了不少专业机器,也开始生产剪刀之外的东西,比如老虎钳、尖嘴钳,这个量就比较大了,整个护港村也在他的带领下,居然弄了十几家类似的厂,都是原先李茂才这里干活的人出去单干。

李茂才非但没有不满意,反而自掏腰包给他们垫资,几乎是手把手教人怎么开厂,怎么打开销路,怎么拿订单。

因此护港村虽说现在也未必有多么有钱,但绝对算得上日子好过的。

主要是确实生活条件肉眼可见的在改善,李茂才这个人除了本村占不到便宜就怨恨的二流子小混混,基本没人说他不好。

在张浩南掏腰包给村里修水泥路之前,李茂才早就修了好几条路,还弄起了路灯和公共厕所。

是绝对当得起“李先生”这个称呼的能人。

不过他跟张浩南不一样,他吃过的亏要多一些,前年张浩南去护港村下网抓鱼时,李茂才还被人堵在车里殴打过,原因就是有一批出口东南亚的园林钳订单。

被人盯上了,他最后订单丢了不说,人还在医院住了几天。

当时已经冬天,穿着水裤的张浩南拎着惊鱼的竹竿冲过去,才把打人的家伙吓走。

因此李茂才跟张浩南之间,也是有点交情的。

重生前张浩南赚的第一个百万,也多少跟他有些关系,他当时在江右卖切割片等耗材,客户就是李茂才介绍的,做了两年才做成老客户,然后赚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百万。

不是累积出来的一百万,而是订单利润就有这么高。

“李先生,过年在家里休息休息不好?”

问好的同时,抖了一支烟过去。

“戒了戒了,不吃烟了。大队里两个肺癌,我是下定决心戒烟。”

“那蛮好。”

此时两人都在会议地点金阊文化中心一楼坐着,时不时看到鹿城、虞山、金仓、震泽的人过来,但也并不是一个市的人就在一起,而是以乡镇为单位,两两作伴或者干脆就是一个人大大咧咧地在那里张望。

沙城这边一共六个,神鸟镇种桃子的去上厕所了,养甲鱼和螃蟹的,则是在斜对过说话,时不时跟张浩南有眼神交流时,再笑着点点头。

养梅花鹿的则是一个人坐沙发上闭着眼睛打盹。

“今天来的,就你最拿得出手啊。”

李茂才很是感慨,笑着道,“年纪轻轻,弄出这么大的场面。”

“不趁年轻多赚钞票,怎么早点退休啊。”

“哈哈,说得对,有道理啊。”

如今李茂才身家也是相当可以,有一个公司三家厂以及一个大型废品回收站在手,员工也过了一百五十人,资产轻松破千万,座驾也是非常流行的虎头奔。

论派头,其实还在张浩南之上。

因为今天来的人当中,就张浩南穿的是休闲羽绒服,别人都是西装笔挺,头发也是收拾得很好。

哪里像张浩南,现在胡子茬蹿作一团,虽然也修剪过,但就很“老气”。

乍一看,横竖想不到他十九岁。

李茂才说跟张浩南站在一起感觉有点年轻,那也是一语双关。

今天的“农村青年座谈会”,首先是一场慰问会、关怀会,其次是展望会、促进会。

姑苏大市范围内对农村的现代化改造都是有计划的,比如说农村道路路面硬化工程,比如说农村厕所改造等等,虽说有一定运动式的改造,但基本方向没问题,结果也是积极正面意义。

甚至某些农村家庭盖了房子之后先把卫生间弄好而不是卧室,还能鼓励式地采访,并且上新闻。

但这些工程,全靠姑苏大市的那点财力,根本不够看,所以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造,也会鼓励自力更生。

其中沙城因为最穷,所以也就最具有代表性,类似“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这种头衔,沙城也早就过了运动式突击改造的阶段,基本算是一种日常。

只是城区建设是一回事,农村建设是另外一回事,这次座谈会,会有老干部出来透透气,传达一下精神,然后讲一讲好处。

钱可能不会给多少,但政策、优惠,这些都是可以谈的。

所以今天就算是正月假期,代表们也都全部到场,没有哪个因为过年就推脱的。

“张总,你感觉会有什么好处?”

“减免税吧?基本就是这个。”

一般是个人和企业分开减免,像张浩南现在攒出来的福利厂,在生产福利用品卫生巾时,增值税直接免。

不过这只是其中一种情况,

像给家里修桥铺路或者扶助孤寡、出资助学,姑苏地方县级市针对个人也有好处,比如特事特办,原本几十个章走一年流程,那可能现在就只要三个月甚至一个月。

不过张浩南从魏刚那里探过口风,这次真正的好处,可不仅仅是减免税这点“蝇头小利”,很有可能会弄成样板工程,然后请中央宣传部门过来走一遭。

这要是真划出道道来,摆出达成需要的一二三四五,那张浩南很有兴趣,并且也愿意在央视媒体上露个脸。

228.第224章 国家级狗粮

进入会场之前,过年还要加班的礼宾员和服务员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就是喜庆的时间比较短,张浩南他们走过去之后,笑容就跟过年的鞭炮一样炸没了。

随后张浩南根据发的会议手册,才发现今天的座谈会果然不简单。

除了两江省退休的农业厅一把手,还有原农业部的顾问,原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的猛将,以及农民日报社、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学会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等单位的退休老干部。

跟张浩南他们一样坐下面听的,还有农业展览协会、农业经发研究会、农业国际促进会、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农业科教基金会等等社会团体代表。

涉及到的组织团体其实相当丰富,就冲这个规模,张浩南便知晓今天可不是什么老干部吹牛逼摆资格的秀场。

而是真的要吹吹风,希望农村青年要在新世纪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张浩南稍稍回忆了一下,感觉这事儿可能是“新农村建设”前奏的前奏,估摸着是在长三角这种城乡经济差距相对不大的先找个地方做试点,而其中姑苏地区的城乡经济差距又相对来说是最小的,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也方便调转船头。

按照他重生前的变化,沙城在新世纪的确爆发出来大量强势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城镇化”的正常规律范畴内。

比如张浩南所在的五家埭村,相对来说是比较穷的,但在新世纪也逐渐账面结余从百万不断增加到四千多万,村民家庭收入跟城市居民不但没有差距,甚至在新世纪的后十年还做到了反超。

其中大头毫无疑问就是土地财政。

但是张浩南有点奇怪,他们这些农村青年代表,还能免费拿地不成?

直到有个老干部,在强调农业部在自然风光、名胜遗迹、风景区等等管理职责时,张浩南顿时愣了一下,他这才想起来,后来姑苏很多村庄,就算不是古镇之流,也会打造成某种特定的乡村旅游景点。

算是一种招牌。

他一直以为,这就是村子自我宣传甚至是脸上贴金的事情,现在看来,是他太年轻。

倘若真是做个样板工程或者榜样,农业部岂不是可以绕过其它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将农村工业化的成果,直接攥在手中?

就算不全部攥住,但一个工业化的村庄,或者依靠外部投资也即“土地财政”达成工业化的村庄,想要吃到满红利,这农业部在政务院下属时期的权力,就不可能无视。

有点意思。

城镇化只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结果,甚至只是形式,而想要工业化,肯定是需要资本投入,要么勒紧裤腰带憋本钱,要么就是外部资本投入。

倘若把农村想象成一个个小国、部落,那么“土地财政”就相当于从最大的天下共主那里借了点钱。

毕竟,主权在天下共主那里嘛,朝贡的邦国、部落,想要搞钱,就得听中央指挥,合情合理。

只不过这里面肯定门道多样,怎么不鸡飞狗跳,怎么达到效益最大化,都是管理、治理的艺术。

有个老干部举了许多例子,但基本都绕不开那些古镇,讲的是古镇故事,说的是地方名片,可要是张浩南真这么听了,那他就是棒槌。

说白了,这次座谈会就是给出一个信号,在座的都是农村有为青年,要是有能力带着老百姓致富,致富的同时还能打出名气,形成效应,那么,农业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是有祖传权力的。

比如说某个村形成了品牌效应,农业部完全可以给这个村衍生出来的自然风光、人文景点免税一年,甚至两年,甚至三年……

这时候极端一点操作,所有的景点都是工厂……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做肯定是不能这么做的,但大概思路和方向,已经有了。

同时,坐主席台中间发言的老干部,更是表示,像这样的农村带头人,是国家的栋梁,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怎么不忘记?

去京城接受中央各类型媒体的采访,该上电视就上电视,尤其是接受嘉奖的时候,站那里被国家领导人往胸口上别勋章这一幕,肯定是要在晚上七点钟新闻有一秒钟镜头的。

必要时候,还能弄个节目,就叫“感动中国”或者“走进新农村”,选个五月份之前月份,每周来一个人物传。

其余什么不值钱的奖状,有一说一,张浩南相信在场的所有农村子弟,没一个放在心上的。

跟善恶好坏无关,纯粹是农村人根本不信这些破烂儿,只相信票子帽子。

没有都是个屁,嘴巴说一万遍,农民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甭管哪儿的农民,岭南的,两江的,东北的,西北的,都是如此。

首节 上一节 186/3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弱天赋?你可曾听闻真数千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