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156节

期间“菜霸”被黑白两道碾死,不过是一场谈资,张浩南到现在连沈家老大叫什么都不知道。

可惜有魏刚的警告,再加上江皋离得实在是太近,否则按照张浩南的本意,是直接送他们去长江游冬泳。

车队直接抵达江皋市农业局,张浩南在车上睡了四十来分钟,醒过来正好就下车。

“沙城食品”这边人不多,主要还是市农业局、农业开发区、农场三个单位的人。

“张总,发言稿。”

“嗯。”

点了点头,将随行秘书拿来的发言稿随便扫了一眼,就递了回去:“写的不错。”

下车后,欢迎队伍也是热闹,喜笑开颜外加鼓掌,当看到张浩南那画风迥异的形象之后,欢迎队伍不少人目光也是有些错愕。

穿着大衣的张浩南匪气十足,全无机关干部该有的儒雅温和。

“欢迎,热烈欢迎啊,陈局长,张总,我代表江皋市农业局欢迎你们的到来……”

跟张浩南握手的时候,因为体型差距,再加上大衣本就宽厚,更是加重了强烈的对比,这就导致江皋市农业局局长邱少飞就像是站在了一头牛面前。

整个人小了不止一圈,有作风散漫的人,更是在队伍后面偷偷地笑着。

农业局宣传处的干事忙不迭拍照,其实市电视台的记者也说要来,结果出门汽车爆胎,耽误在了半道上……

“张总,我们江皋市农业局,很期待将来跟张总的合作!”

“江皋沙城一江之隔,自古以来就是互通有无,合作是应该的,我坚信,发展的主旋律就是合作。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创造财富,创造美好未来!”

比空话套话,高考语文六十三分的实力不弱于人……

邱少飞人到中年,见过不少后生晚辈,但像眼前这种生物的,有一说一,已经不是不多见,而是头一回。

要说张浩南是官宦之家、大院子弟,常年浸润“八股文”熏陶,那倒也正常,可他早就打听过,眼前这头生物,不过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

十八岁能有这份从容气质,不简单。

两边一番寒暄,一番介绍,这才前往会客厅列席入座。

张浩南跟沙城农业局副局长陈文林坐在一起,对面就是邱少飞。

因为只是讨论加入长江农业论坛这个学术及产业发展平台,然后签个意向书,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正式会议,双方发言都是比较随意的。

跟张浩南一样,邱少飞也没有看秘书准备的发言稿。

没什么卵用,又不是拉政策或者表功劳,长篇大论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陈局长,长江农业论坛这个平台,具体有什么说法没有?”

“这个问题我看还是让张总来说好了,我们沙城市农业局只是发起倡议,想要为基层农民创收,同时尽可能地增加地区农业产值。但倡议只是倡议,发展还是要有企业和百姓共同合作的,‘沙城食品’作为第一协作单位,目前来说,具体的农副产品项目,都是由‘沙城食品’提出,然后市农业局研究讨论……”

陈文林说了一下前因后果以及平台发展方向,对面邱少飞和江皋市农业局的与会人员,都是一听就懂。

讲白了,沙城市农业局想要搞钱,农民要有钱,农业局也要有钱,这样市财政也会有增长。

政绩名声一把抓,不搞要面子不要里子那一套,但要做好,就得有企业配合,目前沙城市内,最上档次的就是“沙城食品”。

毕竟出口赚外汇这个讲法,这年头依然是悦耳动听。

而邱少飞如此期待,也正是因为“沙城食品”展现出来的实力,要知道江皋市今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六十七亿,光一家“沙城食品”,就足够接近江皋市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十分之一。

要不是市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今天在崇州开会,市政府的车队就会在沿江省道入口迎接张浩南的车队。

邱少飞极其重视这个“长江农业论坛”,他知道签了意向书之后,肯定会长期保持沟通,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必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多的不敢说,在这个平台框架下,“沙城食品”作为第一协作单位,现在就可以发起“大桥养猪场”的复制推广模式。

张浩南现在要是说出来合作,邱少飞现在就敢答应一切“丧权辱市”的“条约”,要不是没办法签个九十九年土地租约,邱少飞是真的想试试。

“张总,那就请您讲两句?”

“好,那我就讲一讲我的一点浅见。”

也没有客气,张浩南看着邱少飞说道,“作为商人,我就从利润这个方向上来说。”

“从田地利用率问题说起吧,不管是江皋,还是说沙城,还是说周边其他地区,农村每户农田保有量非常少。田间管理主要靠的就是一家几口人,单位亩产受粮种、化肥、气候等等因素影响,再加上传统政策、市场波动,单个农民家庭从主观意愿上说,一亩地种下去,有的吃就够了,能卖一点出去的话最好,卖不掉那就算了。”

“家庭和家庭毕竟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人多,有的家庭人少,有的可能要上班,有的可能就是完全务农,那么田地管理肯定是参差不齐。你家肥田粉多一点,我家药水忘了打,无法统一管理和量化。”

“那么同样一百亩地,分摊到好几十家,可能就有大量农药化肥被浪费了。而最后总的土地产出,也无法按照某一家高产田来衡量。”

“但要是我们用统一管理的办法,不管是国营农场,还是说种田大户吧,至少还是一百亩地的话,光粮种化肥农药的物质投入,起码节约百分之三。陈局长,是这个数吧?”

“三点五,这个我们对照过农场和附近散户情况的。”

面对张浩南的提问,陈文林给出了更加准确的回答。

“所以不难看出,投入相对更少,产出相对更高的农场或者大户,肯定是提高了农田利用率。但显然单算这笔账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散户农民把田租了出去,他们本身又怎么办呢?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因此,在让散户农民离开旧有土地之后,如何维持生计,其实就是重点。当然,这也是创造出来的利润之一。”

“相较传统小农作业,显而易见在现代社会中,工业产出要远远高于农业。让散户农民,或者确切点说,是散户农民家庭中的适龄劳动力,进入工业生产活动,是提高散户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

“同时,从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而言,农民进厂说实话,他们自身对收入预期是不会太高的,作为商人,准确点来说是资方,就能用相对较低的用人成本来雇佣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生产工人。”

“而这个相对较低的用人成本,对散户农民家庭而言,在现阶段,依然是实现了家庭总收入的高增长。毕竟客观上来说,粮食价格,尤其是主粮价格,必须受到国家严格调控,散户农民的农业收入,是有其基本上限的。”

“那么从我资方角度来看,我至少能赚到两份利差,一是土地使用增值,二是用人成本相对低廉。”

张浩南一番讲话下来,全程讲的好像是资方如何获利,但邱少飞却心知肚明,张浩南是把政府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都摊开来摆在了面前。

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落后地区或许还能继续享受微弱的“工农业剪刀差”,但在相对发达和落后混合的地区,愿意继续承受这种硬性剪刀差的农民,只会越来越少。

矛盾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只有缩小一个地区内的相对贫富差距,才能缓解矛盾。

而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快速发展,不断地加大投资或者拉来投资,自然会缓解甚至掩盖矛盾。

张浩南嘴上说的是他怎么获利,实际上就是光明正大地引诱江皋市农业局,只要跟他合作,就会有这些好处。

当然,江皋市可以选择不合作,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最多就是邱少飞选择摆架子的时候,被送去档案馆上班罢了。

在张浩南发言之前,江皋市农业局只是希望达成合作项目;但在张浩南发言之后,性质就发生了一点点变化,江皋市农业局领导层,现在是热切地迫切地急切地希望达成合作项目!

189.第186章 没文化的饭局

散会休息的时候,气氛也比较融洽,邱少飞个性上就比较开朗,而且看得出来不是官场老油子,粗糙黝黑的皮肤不是天生的,这是田间地头没少走的痕迹。

因为夏粮秋粮有了廉价收割机的缘故,今年江皋市有些相对艰苦的农村,减损都不大,往年一场雨就让人恨得牙痒痒,有了机器收割,是要比人快一点,还能赶时间,昼夜两班倒。

邱少飞今年业绩是相当不错的,上涨幅度可观,所以跟“五家埭农机厂”的合作意向很深,基本上保证了两个镇能有一个维修点。

做了一回销售的刘知远,在邱少飞这里也是有了印象,刘知远也舍得请客吃饭,一来二回,张浩南的名声形象,在江皋市农业局这里,是一直多渠道存在的。

绝非只有省电视台和农业报刊上的报道。

“张总,一会儿我们电视台的‘台花’要来采访你,到时候可不要吓到别人啊。”

跟张浩南聊得尽兴,邱少飞还开启了玩笑。

“哪里,我还担心别人嫌弃我乡下来的没见识呢。”

“哈哈哈哈哈哈……张总一会儿喝喝我们这里的老酒,也是黄酒,少喝点,一两意思意思。”

“好,到时候喝多了,邱局长不要怪我贪杯。”

“哪里哪里……”

两地的黄酒其实同出一脉,张浩南自己是不好酒的,应酬也只是点到为止。

但要说美食,江皋是要比沙城多不少。

毕竟江皋离骥江很近,有些美食形式是差不多的,只是做法和口味有些偏差。

比如说同样的蟹黄汤包,骥江汤包、广陵汤包、润州汤包,皮是肯定要薄,汁水肯定要多。

但江皋汤包不是这么一回事,它外表上看,更像是个包子,鲜肉包子什么模样,它就是什么模样,面皮松软厚实,就是正常的包子,但蟹黄和肉,要加倍。

骥江汤包在蟹黄的用量上,已经是广陵汤包的一倍,江皋汤包在这个基础上更多……

这就导致江皋汤包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浑身难受,非常极端化。

张浩南重生前开厂时,给本地面粉厂做过零配件供应商,那时候已经有了像模像样的汽渡,往来也方便,每次来此出差应酬,这种管饱又鲜美的本地汤包,他是从不放过的。

本地老店多年以后也开了分店,不过好吃的依旧是老店,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错觉。

除此之外,更让张浩南中意的,就是本地灌汤烧麦,对的,本地汤包不怎么灌汤,但烧麦……它灌汤。

也是因为这种另类的做法,导致小众了一些,也使得江皋的名点,在外地很难为人所知。

但吃一次的话,并不会让人觉得亏。

也就是开完会已经是中午,否则要是赶早的话,可以去热闹的菜市场赶一碗盘水面,主要是面条要过一下冷水,面条冷激之后,再配合浇头,吃起来风格也是独特,有江南的风格,但也别具一格。

好在午饭没有让张浩南失望,荞麦鸡蛋饼和蟹黄汤包都有,温好的黄酒浅饮一杯,里面还有淡淡的姜丝气味,刚刚好,是张浩南乡下冷天的喝法。

“这汤包用料扎实啊。”

张浩南一口半个,把邱少飞看得目瞪口呆,他有一种目睹大型猫科动物享受战果的既视感。

下意识地比划了一下自己的拳头,是正常汤包啊,没偷工减料做小啊?

“张总懂吃啊。”

“谈不上谈不上,我就是胃口大,喜欢吃能管饱的。苦日子过惯了,有点穷酸相,邱局长不要见怪。”

“张总真是太谦虚了……”

因为打听过张浩南的脾气,所以也没有什么劝酒,都是点到为止,喝黄酒本来就是小酌怡情,猛灌只会是自己丢人,讲究的就是饭桌上热气腾腾的气氛,那种上头的喧哗,是非常少见的。

所以通常在姑苏或者梁溪谈生意,问喝白的还是黄的,基本就是有数了。

只是后来红酒兴起,这玩意儿跟白酒一起上桌是绝配,于是又让不少委曲求全的人头疼不已。

张浩南也没有拘谨的意思,硕大的蟹黄汤包在他眼中就是蟹黄肉包,两口一个,看得旁边陈文林都看饱了。

“真这么好吃啊?”

“陈局长你不常来江皋,所以不知道,你看看这个份量。”

说着,张浩南将汤包掰开,露出里面好似牛顿流体的馅料,看到如此扎实,陈文林当时就馋了。

没有一个沙城人会拒绝蟹黄,如果有,不过是嫌弃剥蟹壳麻烦,又或者是天生倒霉,吃螃蟹过敏。

张浩南不掰开还好,掰开之后,是农业局的随员也都没忍住,虽说有点不好意思吧,但还是弄了一个在面前盘子里开吃。

首节 上一节 156/3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弱天赋?你可曾听闻真数千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