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货带去的景区能修仙考古! 第296节
只见他们虽然面露惊奇,却并无鄙夷或反对之色,反而听得颇为专注,尤其是那位被隐隐簇拥在中间、气度最为威严的老者,更是微微颔首。
这番表现,让校长心里更加笃定了自己的猜测。
江叶在校长开口解释第一句时,就察觉到对方恐怕已经猜出了朱元璋等人的身份。
但他也不点破,乐得清闲,看着这位经验丰富的校长极其自然地切换了讲解模式,用尽可能贴近古人认知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着现代教育体系。
第441章 眼馋监控
周围几位作陪的教导主任起初还有些茫然,但听着校长这特意调整过的“科普”口径,再结合客人们那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对常识性问题的新奇反应,也渐渐品出味来了。
再次看向朱元璋一行人时,他们的眼神彻底变了,心头升起一股难以抑制的火热与崇敬。
只是他们牢记着纪律,不敢多问,只能在心里疯狂猜测,这究竟是哪朝哪代的帝王将相。
校长引着众人走在安静的教学楼走廊里,透过一扇扇明亮的窗户,可以看到教室里学生们专注听讲的神情,以及讲台上循循善诱的老师。
看着这“有教无类”、书声不绝的景象,朱元璋一行人心中感慨万千。
校长在一旁适时地介绍:“让所有适龄孩子,无论男女,都能接受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只有让更多子民读书明理,拥有知识,国家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人才,才能持续发展壮大。”
“可以说,现在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
“而教书育人,不仅是选拔人才,更是开启民智,让每一位百姓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等人听得极为认真,尤其是朱元璋,目光深邃地看着教室里那些埋头苦读的年轻面孔,仿佛透过他们,看到了一个民族振兴、国力强盛的根基所在。
学校参观一圈后,校长亲自将一行人送到校门口。
眼看着贵客们就要乘车离开,校长心中虽有无数的好奇与激动,却谨记着纪律,什么也没多问。
他只是搓了搓手,脸上带着诚恳又略带紧张的笑容,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请求。
“各位领导、先生,今日诸位莅临,实在是本校的荣幸。在各位离开前,不知……不知我们能否有幸与诸位合一张影,留作纪念?”
他目光扫过朱元璋等人,又补充道:“一张大合影就好!”
虽然他内心无比渴望能单独与那位气度不凡的老者,或者与任何一位合个影,但想着上头的要求,还是按捺住了,不敢太过分。
朱元璋看着校长那期盼又小心翼翼的模样,倒是很给面子,微微颔首:“可。”
校长和几位教导主任顿时喜出望外,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连忙招呼着安排位置。
很快,大家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站好。
朱元璋一行人自然被请到了最前排中心位置,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校方领导则整齐地站在后面一排。
一切准备就绪,校长目光一扫,看到了站在人群外围,依旧顶着那副“颓废文艺大叔”伪装,显然不打算入镜的江叶。
校长一脸真诚的开口邀请:“江导,机会难得,你要不……卸个妆,也一起来一张呗?留个念想!”
江叶看了看因为上课时间而显得格外静谧的校园,又对上几位校领导那充满期盼的眼神,略一沉吟,还是笑着点了点头。
他说着,便动手卸去假发、胡须、墨镜这些伪装。
顷刻间,那个熟悉的、清俊帅气的“江导”便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
“真是江导!”
校长和几位主任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见到江叶,还是忍不住低低惊呼出声。
一个个激动得像是追星成功的粉丝,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教导主任更是热情地朝着江叶招手:“来来来,江导,站我这儿!这儿位置好!”
最终,江叶被校长和副校长一左一右“夹”在了中间,而他的正前方,站着的便是明太祖朱元璋。
所有人面向镜头,脸上都带着轻松而愉悦的笑容。
摄影师调整好角度,高声喊道:“准备——一、二、三!”
随着整齐划一的呼喊声,快门声清脆地响起。
这张跨越了时空、融合了古今的特殊合影,就此定格。
照片里,有开创盛世的帝王将相,有连通古今的位面导游,也有致力于培育未来人才的现代教育者。
所有人的笑容在这一刻,因为奇妙的缘分而交汇在一起。
随后,江叶带着朱元璋一行人走进了一家大型超市,让他们亲身感受现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物价。
看着货架上堆积如山的米面粮油,以及标签上的价格。
朱元璋等人将其价格,与大明此时的粮价做对比,足见现代百姓的粮价的低廉。
这等低廉的价格,让众人无不感叹连连。
朱元璋拿起一袋真空包装的大米,看着上面标注的重量和价格,沉默良久,才低声对身旁的李信:“若我大明百姓,亦能如此轻易购得足额米粮,该当何好。”
出了超市,朱元璋站在街头,目光扫过周围建筑,最终定格在路口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半球体装置上。
这一日逛下来,他注意到似乎每个街口、每间商铺的角落都能看到这类小东西,不由心生好奇。
他指着那装置询问江叶:“江小友,那处处皆有的黑色物件,究竟是何物?有何用处?”
江叶顺着他的目光看了一眼,便解释道:“陛下,那个叫做‘监控摄像头’,也可以简称为‘监控’。”
他接着详细说明了监控的作用。
如何记录下经过的人像与活动,如何帮助官府追查案件、维护治安,甚至在商铺中用于防范偷盗等。
待他们听完监控这般如同“千里眼”兼“过目不忘”的功效后,皆是面露惊奇。
朱榑第一个咋舌道:“好家伙!这不比锦衣卫更厉害?眼睛更毒辣!在这东西底下干点啥,岂不是完全逃不掉?”
站在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在听到江叶对监控的介绍后,眼神早就亮了。
他盯着那监控摄像头,仿佛看到了绝世珍宝,喃喃感叹:“若我锦衣卫衙门,乃至京城各处要地,都能装上此等神物……”
那监察百官,掌控京畿动向,缉捕不法,岂不是易如反掌?!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依靠此物,构建起一张无形却覆盖全面的监察大网。
第442章 一棵树
总之,毛骧能想到的运用场景,徐达、李善长等大明顶级智囊自然也瞬间想到了其在军事布防、城防管理、乃至情报收集方面的巨大潜力。
毛骧忍不住直接看向江叶,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江先生,此等神物,若带回大明,可能使用?”
江叶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现实的答案。
“摄像头本身,我可以提供一些。但是……”
他话锋一转,“这东西要发挥作用,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需要配套的线路铺设,还需要专门的显示屏幕和存储设备来查看和保存影像……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以大明目前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恐怕难以独立支撑和维护。”
“最多只能在极小范围内,比如皇宫核心区域,依靠我提供的发电机和全套设备短暂使用,无法大规模推广。”
这个答案让毛骧等人火热的心冷却了几分,但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后世的科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建立在庞大而坚实的工业体系之上的。
带着朱元璋一行人体验了风驰电掣的高铁,那平稳的速度与窗外交替变幻的城镇风光,引得众人惊叹连连。
抵达北京时,已是晚上十点。
出了灯火通明的高铁站,早有等候在此的大巴车接上他们。
车子并未驶向酒店,而是朝着一个方向而去。
江叶在车上卖了个关子:“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特别的节目,不过,可能需要熬熬夜。”
朱元璋闻言,浑不在意地一摆手:“三日不睡,于我等亦不打紧。”
其他众人也纷纷点头,兴致勃勃,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
当大巴车最终停下,众人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夜幕下巍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以及远处那一片沉静肃穆的宫殿剪影。
江叶引着众人向前,声音在寂静的夜色中格外清晰:“陛下,诸位,眼前这片宫殿群,便是后世所称的‘故宫’,也就是……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倾力建造的皇宫。”
朱元璋一行人驻足,仰望着这座在历史中屹立了六百年的宫阙,神色复杂,心中涌起万千感慨。
月光勾勒出飞檐斗拱的轮廓,与记忆中应天府的皇城既相似又不同。
朱榑看着那比他想象中更为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忍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四哥他……还真是……”
话未说尽,但语气里混杂着难以言喻的惊叹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
徐达、李善长等一众老臣亦是神色各异,目光深邃,仿佛能透过这红墙黄瓦,看到那段皇权更迭、父子兄弟间的往事风云。
因为早已特殊报备过,原本夜晚不对外开放的故宫,此刻却为他们一行人敞开了大门。
就连江叶也是第一次在如此静谧的深夜踏入这座古老的宫城,能享有此等殊荣的人,只怕少之又少。
夜晚的故宫,褪去了白日的喧嚣与游人的足迹,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皎洁的月光如水银泻地,流淌在空旷的广场和漫长的宫道上,两侧朱红的高墙在夜色中显得愈发深邃肃穆。
殿宇楼阁的轮廓在星空下静默矗立,飞檐上的吻兽成了剪影,仿佛守卫着百年的秘密。
只有他们一行人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轻轻回响,更添几分寂寥与神秘。
空气中弥漫着古木、石砖与岁月交织的特殊气息,宁静,却沉重,仿佛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悲欢离合与权力更迭。
江叶在心底里可惜,可惜南京的那个明皇宫不在。
若是在的话,不知道当年的主人,穿越六百年后,踏入那座皇宫,会是何等光景。
夜游故宫结束后,时间已近凌晨。
江叶带着他们转道去了不远处的景山。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他引着众人登上一处平台,手指向那座在夜色中显得平平无奇的小山丘,以及山丘上那棵在风中微微摇曳的、轮廓模糊的树。
“那棵树……”
江叶刚开了个头,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一行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几乎是在瞬间,所有人都明白了。
那棵树,是什么树。
那是大明江山,最后的……终点。
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氛围,无声地笼罩了每个人。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港综:玩脑筋,我大傻鬼灵精
